摘要:目的:探討創傷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處理及快速轉運,有效提高院前醫護人員救治能力及降低患者死亡率。方法:對123例創傷性休克的患者現場急救處理及院前轉運途中救治措施及護理。結果:123例病人,安全送入醫院116例,死亡7例,其中3例現場搶救無效死亡,4例轉運途中因循環衰竭死亡。死亡原因均為多發性創傷導致失血過多,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未及時得到有效的救治。結論:重視現場急救,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救治,提高創傷性休克搶救的成功率。
關鍵詞:創傷性休克 院前急救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35-02
創傷性休克(traumatic shock)見于嚴重的外傷,多見于多發性創傷,如出現大血管破裂、擠壓傷、胸腹聯合傷等,引起急性大量失血,導致循環血量急劇下降,出現低血容量性休克,創傷性休克在平、戰時均常見,其發生率與致傷物性質、損傷部位、失血程度、生理狀況和傷后早期處理的好壞均有關。由于嚴重多發傷的發生率日益增多,創傷性休克的發生率也隨之增高,多發傷中休克的發生率可高達50%以上,因此,有效的院前急救是成功搶救患者生命的關鍵。現將2008年3月-2011年5月我院急救中心院前救治123例創傷性休克病人的搶救資料分析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8年3月~2011年5月我院急救中心院前救治123例創傷性休克病人。男80例,女43例,年齡在12-68歲之間。受傷原因:車禍傷76例,高處墜落傷13例,刀刺傷20例,機械擠壓傷14例。損傷部位:顱腦損傷26例,胸部損傷32例,腹部損傷21例,多發傷24例,其它損傷20例。損傷類型:開放性損傷90例,閉合性損傷33例。本組病例分別處于不同程度的休克期,其中重度休克35例。
1.2 急救結果。123例中,安全送入醫院116例,死亡7例,其中3例現場搶救無效死亡,4例轉運途中因循環衰竭死亡。死亡原因均為多發性創傷導致失血過多,救治延誤,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2 院前急救
2.1 調度人員接到急救電話后,立即啟動緊急救治小組,記錄傷員地點及病情,了解傷員情況,如受傷原因,受傷人數,是否有活動性出血,神志是否清醒等,指導傷員進行自救,如立即脫離危險環境、包扎止血等,同時迅速通知值班醫護人員,我院要求在接到電話后2分鐘內出車。
2.2 救護人員到達現場后,立即評估現場環境是否安全,將傷者脫離危險環境,同時評估傷員的呼吸、脈搏、血壓、意識狀態及末梢循環情況等,迅速有效的處理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這是降低院前死亡率的關鍵[1]。
2.3 對嚴重創傷的院前急救,重點是保護呼吸道通暢,迅速清除口腔異物,這時體位的擺放很重要,休克伴昏迷的傷員應采取去枕平臥位,頸部墊高,下頜抬起,頭偏向一側,以防止嘔吐物誤吸入呼吸道,持續給予低流量吸氧,如有嚴重創傷導致呼吸心跳驟停,應立即給予心肺復蘇,強調高質量的胸外按壓,以足夠的速率(至少100次/分)和幅度(至少5cm)進行按壓,保證每次按壓后胸廓充分回彈,盡可能減少按壓中斷并避免過度通氣,同時快速行氣管插管,簡易呼吸機輔助通氣,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
2.4 及時止住活動性的外出血,做好傷肢外固定,對外出血以壓迫包扎為主;銳器刺傷身體任何部位均不可將銳器拔出,應將紗布繃帶等將銳器四周固定后包扎好后送醫院急救,如在現場將銳器拔出將導致出血不止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顱腦損傷禁止沖洗和填塞腦脊液流出道,應將其側向一邊,任其流出,并不斷用干凈的干的消毒棉花或紗布將血液和腦脊液揩干凈。對四肢活動性出血,應上止血帶,上肢應扎于上臂上1/3段,下肢在大腿上2/3段,扎止血帶壓力均勻、適度,以剛阻止動脈血液流動為度,并記錄扎止血帶的時間,轉運途中每1小時松解1次,每次松解5-10分鐘,以防止肢體缺血壞死。
2.5 創傷性休克與損傷部位損傷程度和出血量密切相關,對出現休克傷員,現場應立即開放2-3條靜脈通道,多選擇淺表粗大的外周靜脈,以防止轉運途中靜脈通道的阻塞,目前,我院急救車上配備液體種類有:膠體液低分子右旋糖酐,晶體液有乳酸林格氏液和生理鹽水,休克早期進行容量復蘇,輸注晶體液20-40ml/kg,1小時內輸完,輸注膠體液100-200ml,10分鐘內輸完。創傷性休克早期活動性出血未徹底止血前,有研究表明院前早期、快速、大量輸注液體,會使血壓升高,導致血管擴張,脈壓差增大,且大量輸液可使血液稀釋,凝血功能障礙,會使已形成的凝血塊脫落,反而會加重出血,導致代謝紊亂和內環境失衡[2]。目前國內主張使用限制性液體復蘇,即限制液體輸注速度和輸液量,使將血壓維持在較低的水平(收縮壓在80mmHg-90mmHg),直至徹底止血,這樣可通過液體復蘇適當地恢復組織器官的血液灌注,又不過多地干擾集體的內環境[3]。
2.6 轉運途中的監護及護理治療。轉運途中一般置患者頭胸部抬高10度-20度,雙下肢抬高20度-30度[4],昏迷患者頭偏向一側,以防止誤吸,切記在搬運傷員時動作要溫柔,如懷疑有脊柱損傷時,搬運過程中注意不要使軀干扭轉,特別注意勿使傷員呈屈曲體位時搬運,轉運中多采取約束帶固定傷者,以避免途中的顛簸引起的二次損傷,懷疑頸椎損傷患者應使用頸托固定。同時使用多功能監護儀進行監護,觀察心率、心律、血氧飽和度、血壓、呼吸頻率、尿量、神志、瞳孔等變化,備好急救藥物,發現病情有變化應及時處理。休克患者灌注不足,體溫低,應注意保暖。另外創傷患者均為意外引起,面對突如其來的傷害,毫無心理準備,會產生恐懼、焦慮、絕望等心理改變,因此早期心理干預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治療及預后,心理護理在整個急救護理中顯得格外重要[5]。醫護人員應鎮定、從容,在處理病人時給予患者安全感及信任感。
2.7 積極主動聯系院內急診科,通知相關科室準備搶救措施,以確保傷員到達醫院后立即得到有效的治療。
3 討論
我國院前急救體系正在逐漸完善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現場急救原則是先救命后治傷,先重傷后輕傷,重視傷后1h的黃金搶救時間,10分鐘的白金搶救時間[6],使傷員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救治,要時刻以“救命為主”作為指導思想,維持生命體征平穩,盡快將傷員送往醫院,創建一條通暢的綠色通道,同時不斷提高院前醫護人員素質及急救技能,提高心肺復蘇術、氣管插管術的成功率,培訓院前簡易呼吸機、AED、吸痰器的使用,完善急救體系應急反應。及早、有效的治療創傷性休克患者,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患者生存率。
參考文獻
[1] 黃雪梅.168例創傷性休克的院前急救及護理.Youjiang Medical Journal,2010,Vol.38 No.1
[2] 王盛標.創傷性休克限制性液體復蘇的研究進展.CHINA MEDICAL HERALD,20081(5):32
[3] 劉紅梅,孫海晨.創傷性休克復蘇的研究進展.創傷外科雜志,2011,13(1):78
[4] 朱蘭英.休克體位的護理探討[J].實用醫技雜志,2003,10(4):369-370
[5] 劉婭萍,楊蓬升,呂靜娜.36例創傷性休克院前急救與護理體會.西南軍醫,2010.12(6):1240
[6] 岳茂興.重視和加強多發性創傷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救治.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3,12(9):581
[7] 陳潔,張海光,王明.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液體復蘇臨床分析.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0,33(11):59
[8] 潘赫男,張勇,關占江.129例創傷性休克的救治體會.中國現代醫藥應用,2011,15
[9] 方爾斌,重癥創傷失血性休克的診斷和救治體會.亞太傳統醫藥,2009,5(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