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上消化道潰瘍是人類常見消化道疾病,潰瘍的數量可以單個,也可多個,可發生在單一器官上也有多器官同時發生的,鏡檢查作為一種可靠準確的診斷手段,在對上消化道多發性潰瘍的臨床研究中起很大的作用,本文對上消化道多發性潰瘍的相關因素及治療效果進行了研究探討。
關鍵詞:上消化道 多發性潰瘍 相關因素 診療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36-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醫院2010年2月至2010年12月期間進行胃鏡檢查的所有患者1175例的檢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上消化道潰瘍共計154例,主要為食管潰瘍(EMU)、胃潰瘍(GMU)、十二指腸潰瘍(DMU)、吻合口潰瘍、上消化道復合性潰瘍或多發性潰瘍(UGMU)。其中,經電子胃鏡檢查確診UGMU的有85例,男性49例,女性36例,年齡在22~66歲。對于上消化道多發性潰瘍(UGMU)的發病數量及發病部位,見表1。
表1 上消化道多性潰瘍(UGMU)的發病數量及發病部位
種類 EMU GMU DMU 多器官多發
部位 上段 中段 下段 中+下 胃竇 胃體 胃底 胃門 胃角 角+竇 底+體 角+體 竇+體 角+賁 角+幽門管 整個胃各部 球部 降部 球+降 EMU+GMU EMU+DMU GMU+DMU
例數 0 3 7 3 12 2 2 3 3 4 2 2 1 1 2 4 13 2 7 3 1 9
1.2 臨床表現。確診為UGMU的患者上腹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且有反酸、惡心、嘔吐、皮膚黏膜蒼白、頭暈、上腹部壓疼、觸診有振水音等,嚴重的還有嘔血、黑便、心率加速。患者均經化驗、X線、胃鏡檢查。
1.3 方法。檢查方法:采用電子胃鏡對患者的病變部位、潰瘍的形狀、大小、數量等進行檢查觀察,同時結合病理活檢對患者進行確診,并使用14C-尿素呼氣試驗來進行幽門桿菌(HP)檢測。患者在檢查前應作禁食、洗胃等準備。治療方法:將確診的85例UGMU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為43例,給予20mg的埃索美拉唑和1000mg阿莫西林再加200mg左氧氟沙星進行治療,每天2次,治療期為7d。對照組為42例,給予20mg的埃索美拉唑和1000mg阿莫西林再加400mg甲硝唑進行治療,每天2次,治療期7d。兩組治療滿7d,均后3周繼續口服20mg/d的埃索美拉唑。
1.4 統計學處理。本研究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數據資料采用均數(X±S)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α=0.05為檢驗標準,計數資料比較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通過胃鏡檢查發現,EMU多為縱形或線狀潰瘍,少數為橢圓狀,與身體的縱軸一致;GMU有2~3個潰瘍的多為類圓形,有4個及4個以上潰瘍的多為淺表覆白苔潰瘍;DMU多發為淺小潰瘍,霜斑樣,形態大小多樣。至于UGMU患者的潰瘍數目、大小的比較,見下表2。
表2 UGMU的潰瘍數目、大小的比較
項目 潰瘍數目 潰瘍大小
2個 3個 ≥4個 ≤10mm 10-20mm >20mm
例數 30 18 37 47 23 15
2.2 兩組UGMU的損害因素及療效比較。見表3。
2.3 結論。通過電子胃鏡檢查結果統計數據分析得出多發性潰瘍占檢查人數的14.4%,多器官合并性潰瘍則僅占多發性潰瘍的20.6%。又據表1可見,單器官多發性潰瘍中,最多為胃部潰瘍,其次為十二指腸潰瘍,食管潰瘍則為最少。多器官潰瘍多為腸胃部合并潰瘍。由表3可見兩組的幽門桿菌(HP)感染、藥物因素、血清胃分泌素等損害因素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療效上來看,兩組癥狀緩解及潰瘍愈合的差異無比較意義(P>0.05),但治療組HP根除率95.35%與對照組的根除率7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見,使用埃索美拉唑和左氧氟沙星聯合起來治療上消化道多發性潰瘍明顯優于傳統的治療方法。
表3 兩組UGMU的損害因素及療效比較
項目 損害因素 療效
HP感染 藥物因素
(NSAID) 血清胃分
泌素 癥狀緩解 潰瘍愈合 HP根除
治療組 35 18 140±18.8 43 40 41
對照組 34 17 138±20.1 41 37 33
3 討論
通過本次的統計資料顯示,上消化道多發性潰瘍的患者占胃鏡檢查人數的14.4%。其中,單器官多發性潰瘍發生在食管的潰瘍有13例、發生在胃部的潰瘍38例、十二指腸潰瘍22例,多器官潰瘍并發的有13例。本實驗將UGMU患者分為兩組分別進行治療發現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聯合治療的效果優于傳統使用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聯合治療的效果。
幽門桿菌(HP)、NSAID與血清胃分泌素是上消化道多發性潰瘍的重要發病因素,有研究發現:消化性潰瘍的胃黏膜中HP檢出率非常高;同時,對幽門桿菌(HP)清除后,潰瘍也隨之愈合;潰瘍復發的患者中,HP陽性患者的人數明顯多于HP陰性患者。而傳統的傳統使用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聯合治療的方法中,HP對甲硝唑已有比較高的耐藥性了,而目前左氧氟沙星作為一種新型的氟喹喏酮類抗生素,其具有對幽門桿菌(HP)>90%的根除率,且耐藥性非常低,是有效替代以往常規治療中甲硝唑、克拉霉素的藥物,從本文的臨床研究表3中也可看出。
參考文獻
[1] 孟靈梅,周麗雅,林三仁,等.幽門螺桿菌與消化性潰瘍關系的10年隨訪研究.中華消化雜志,2009,29(6):361-363
[2] 張雪芳,楊艷,趙志春.消化性潰瘍107例胃鏡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8,
[3] 杜華英,呂宏.消化性潰瘍2387例胃鏡分析[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