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恩替卡韋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療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恩替卡韋治療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20例HBeAg陽性CHB患者,分析患者肝功能、病毒血清學指標和不良反應。結果:HBeAg陽性CHB患者治療12個月后,ALT復常17例,ALT復常率為85.0%,AST復常15例,AST復常率為75.0%,HBeAg轉陰4例,HBeAg轉陰率為20.0%,HBeAg血清學轉陰3例,HBeAg血清學轉陰率15.0%,HBV DNA轉陰13例,HBV DNA轉陰率65.0%。所有HBeAg陽性CHB患者治療間發生乏力11例(55.0%),惡心4例(20.0%),腹脹腹瀉3例(15.0%),頭暈頭痛1例(5.0%)。結論:恩替卡韋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
關鍵詞:慢性乙型肝炎 恩替卡韋 療效 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63-02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發病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機體免疫功能紊亂有關,淋巴細胞亞群被認為是HBV病毒引起自身肝細胞損傷的最主要機制[1]。抗HBV治療是臨床上緩解及控制CHB的關鍵,對血清HBV DNA較高者均應進行抗HBV治療[2]。恩替卡韋是新一代核苷類抗HBV藥物,研究表明具有顯著的抗HBV作用,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3]。本研究采用恩替卡韋治療HBeAg陽性CHB,探討恩替卡韋在CHB治療中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將本科診治20例HBeAg陽性CHB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入選標準:①符合2005年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感染病學分會聯合制定的CHB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4];②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療;③血清HBV DNA≥106copies/mL,HBeAg(+),血清ALT≥正常上限2倍、<正常上限10倍;④排除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藥物性肝炎、合并腎病、肝硬化和脂肪肝等。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20~60歲,平均37.5±8.1歲。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給予恩替卡韋(百時美施貴寶公司生產)治療,口服,每次0.5mg,1次/天,療程為12個月。
1.3 觀察指標。所有患者治療前、治療12個月后檢測如下指標:①肝功能:谷丙轉氨酶(ALT)和谷草轉氨酶(AST);②病毒血清學指標:乙肝血清免疫標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HBV DNA采用免疫熒光定量PCR法檢測;③不良反應:包括乏力、惡心、腹脹腹瀉、頭暈頭痛等。
2 結果
2.1 治療療效。HBeAg陽性CHB患者治療12個月后,ALT復常17例,ALT復常率為85.0%,AST復常15例,AST復常率為75.0%,HBeAg轉陰4例,HBeAg轉陰率為20.0%,HBeAg血清學轉陰3例,HBeAg血清學轉陰率15.0%,HBV DNA轉陰13例,HBV DNA轉陰率65.0%。
2.2 不良反應。所有HBeAg陽性CHB患者治療間發生乏力11例(55.0%),惡心4例(20.0%),腹脹腹瀉3例(15.0%),頭暈頭痛1例(5.0%)。
3 討論
目前全球大概3.5億HBV感染者,HBV感染后可導致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及肝癌等后果,死亡率極高[5]。國內外研究表明,CHB應積極行抗病毒治療,最大限度長期抑制HBV,減輕肝細胞炎性壞死及纖維化,減慢及降低肝臟失代償、肝硬化、肝癌和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生存質量并延長生存期[6]。CHB的治療包括抗HBV、免疫調節、抗炎、抗纖維化及對癥支持治療,其中抗HBV是治療的關鍵,CHB防治指南中指出只要有適應癥及條件允許時均應行規范的抗HBV治療[7]。恩替卡韋是核苷酸類抗HBV藥物,研究表明,恩替卡韋對CHB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對達到病毒學應答患者,繼續治療可保持較高的持續HBV抑制效果[8]。本研究中,HBeAg陽性CHB患者治療12個月后,ALT復常17例,ALT復常率為85.0%,AST復常15例,AST復常率為75.0%,HBeAg轉陰4例,HBeAg轉陰率為20.0%,HBeAg血清學轉陰3例,HBeAg血清學轉陰率15.0%,HBV DNA轉陰13例,HBV DNA轉陰率65.0%。所有HBeAg陽性CHB患者治療間發生乏力11例(55.0%),惡心4例(20.0%),腹脹腹瀉3例(15.0%),頭暈頭痛1例(5.0%),表明恩替卡韋治療HBeAg陽性CHB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在臨床上應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韋杰,李伯安,趙景民,等.5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組織乙型肝炎病毒共價閉合環狀DNA與血清HBsAg定量檢測結果分析[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19(11):815-817
[2] 梁盼盼,郭進軍,李青嶺,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療中的病毒準種演變[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19(7):516-520
[3] 邢晶,韓濤,劉磊,等.恩替卡韋或其聯合阿德福韋酯補救治療拉米夫定聯合阿德福韋酯應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19(11):828-832
[4]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5.23(6):421-31
[5] 萬謨彬.干擾素優化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依據和實施建議——《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專家建議(2010年更新)》解讀[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1,29(10):579-582
[6] 趙彩彥,張蘋蘋,王亞東,等.合并肝細胞脂肪變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調節性T淋巴細胞的變化及其意義[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19(10):787-788
[7]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1,32(4):405-415
[8] 張濤,王雅,孫克偉,等.恩替卡韋聯合參仙乙肝靈治療e抗原陽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2):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