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婦產科陰道不規則出血的臨床治療方法進行研究和探討。方法:回顧性分析筆者所在醫院2008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0例不規則陰道出血患者,并對其進行臨床分析。隨機將患者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采用普通的臨床藥物如止血藥物、抗炎藥物來進行治療;對照組給予患者使用獨一味膠囊治療。結果:對照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治療組,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94.44%,而治療組的有效率為38.89%,對照組30例中,因身體不適終止藥物治療1例,其它29例(95%)體質改善明顯且達到穩定,臨床治療3個月后,部分患者自覺癥狀好轉明顯,血量控制改善,陰道恢復正常狀態。結論:婦產科女性陰道出血原因復雜,臨床醫師應對病情明確診斷,進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采取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做好隨訪工作,可減少不規則陰道出血時間和出血量,改善陰道不規則出血的癥狀,并降低感染的發生率。
關鍵詞:婦產陰道 不規則出血 治療分析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75-02
目前,治療婦科陰道不規則出血的方法有很多種,選擇筆者所在科2008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婦科陰道不規則出血的患者60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筆者所在科2008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婦科陰道不規則出血患者60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年齡19~69歲,平均年齡56歲;對照組30例,年齡17~68歲,平均年齡55歲。60例患者中,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27例,生殖器炎癥出血8例,子宮內膜異位癥8例,子宮肌瘤6例,子宮內膜癌2例,子宮頸癌2例,卵腫瘤4例,節育環引起的出血3例,診斷標準依據《婦產科學》,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程度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臨床癥狀。患者表現為非月經期陰道出血淋漓不凈、經期延長或月經量增多等。引起陰道不規則出血主要包括以下情況:①子宮肌瘤:最常見的癥狀為陰道不規則出血,以月經經期延長、周期縮短、經量增多等為主要表現;②生殖器炎癥:輸卵管、子宮炎癥會造成陰道異常出血;③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腺病或子宮肌瘤伴發子宮內膜異位癥,會引起內分泌發生異常和卵巢組織被破壞,會造成陰道異常出血;④子宮內膜癌:陰道異常出血也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表現,在合并感染時會有膿血惡臭發生;⑤子宮頸癌:接觸性陰道出血是子宮頸癌的臨床主要表現,常為性交后出血;⑥卵巢腫瘤:卵巢組織因卵巢腫瘤破壞而引起異常的性激素分泌,會因子宮內膜不規則脫落而造成陰道異常出血;⑦節育器引起的出血:部分女性表現為陰道點滴不規則出血,月經延長;⑧與妊娠有關的疾病:如宮外孕、不全流產、良惡性葡萄胎等,會導致大量不規則出血。
1.3 治療方法。為盡快明確診斷,對本組患者在必要時行陰道鏡、宮頸刮片、宮腔鏡、診斷性刮宮等檢查,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本次研究中治療組30例不規則出血采取臨床止血藥物進行治療。對照組30例采用獨一味膠囊進行輔助治療。兩組患者均行清宮治療,對照組患者在采用藥物治療后對陰道進行常規抗炎,并對其進行隨訪觀察。
1.4 統計學處理。用SPSS11.5軟件對統計結果進行處理,對兩組進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30例中,因身體不適終止藥物治療1例,其它29例(95%)的患者體質改善明顯且達到穩定,臨床治療2個月后,部分患者自覺癥狀好轉明顯,血量控制改善,陰道恢復正常狀態。而治療組30例患者中8例(37%)的患者治療后癥狀有好轉,其中因身體不適終止藥物治療4例,其它18例臨床癥狀均無明顯改善。治療結果顯示對照組效果優于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3.1 本組60例患者中,功能性子宮出血占較大比例,病理檢查結果顯示,內膜增生過長為其主要表現,尤其對絕經后的患者,內膜癌病變率會比非絕經患者高出7倍多,因其卵巢分泌激動的能力未完全停止,功能尚未衰竭,激素對子宮內膜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刺激后,處于增殖狀態,陰道出血會在激素水平波動時較易發生。若患者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年齡在35歲以上較為多見,出血時間一般在10d以上,出血量比較大,一般分為無排卵型和有排卵型。育齡期女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多為有排卵型,引起發病的原因多為子宮內膜不規則脫落和黃體功能不足。目前,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高,女性越來越多的采取激素進行替代治療,也會發生在絕經后的陰道出血。故對絕經后患者有不規則陰道出血的情況,經病理診斷后無惡性腫瘤者,一般均采取保守治療。
3.2 節育器引起的陰道不規則出血其原因為:①前列腺激素釋放與子宮內膜纖溶活性增強使骨膜血竇在抑制下關閉;②子宮內膜因壓迫、嵌頓、機械性摩擦而發生潰瘍和炎癥;③子宮內膜相關酶體或溶酶活性改變。重度宮頸糜爛、宮頸炎和宮頸息肉、結核及子宮內膜炎癥等疾病,使上皮損傷出現脫落,毛細血管在子宮固有層引起出血、擴張充血,形成摩擦后出血或血性白帶。另外雖然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發生率較低,最常見的癥狀也表現為陰道不規則出血,應分段時行超聲、腹腔鏡的檢查,以便于明確診斷。
3.3 對患者在治療的同時并給予心理指導,避免臨床上出現治療藥物的濫用現象,起到有效止血的作用。
綜上所述,婦產科女性陰道出血具有復雜的原因,臨床醫師應對病情明確診斷,進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采取有效的治療和預防措施,做好隨訪工作,可使不規則陰道出血的時間減少,和減少出血量,改善陰道不規則出血的癥狀,降低感染的發生率。在臨床治療上采用藥物獨一味膠囊能減少婦科患者陰道出血量持續時間,明顯縮短病程,同時能提高婦科惡性腫瘤患者所致陰道不規則出血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孫彩萍.婦科門診中常見的陰道不規則出血探討[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10(2)
[2] 倪正君.陰道不規則出血160例[J].臨床醫學,2009,29(3)
[3] 韓偉玲.婦科陰道不規則出血的臨床資料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0,8
[4] 王德東,王敏,董容春,等.832例功能子宮出血病理分析[J].成都醫藥,200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