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早產 相關因素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78-01
早產是指妊娠滿28周至不足37周(196~258d)分娩者,其發(fā)生率為5%~15%[1]。此時娩出的新生兒各器官發(fā)育不成熟,故早產是導致圍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探討早產的主要相關因素,加強對早產的認識及處理,提高早產兒生存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共分娩2294例,其中早產患者434例,占我院分娩總數(shù)的18.9%。早產患者中初產婦315例,經產婦119例;孕28~34+6周229例,35~36+6周205例;產婦年齡19~42歲,平均年齡26歲。將早產分為28~34+6周及35~36+6周。
1.2 方法。回顧性分析早產發(fā)生的原因及其對母兒的影響。
1.3 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早產各相關因素。引起早產的相關因素中居前5位的分別是胎膜早破(52.8%),不明原因早產(14.7%),子癇前期(9.7%),前置胎盤(7.1%),多胎妊娠(4.6%)。胎膜早破所引起的早產遠高于其他因素。434例早產原因。
2.2 不同孕齡早產對母兒的影響。不同孕齡早產母親產后出血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剖宮產率、新生兒體重及Apgar評分2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孕齡早產對母兒的影響例。
3 討論
3.1 系統(tǒng)產前檢查對早產的影響。產前檢查是做好孕期保健的重要手段,有規(guī)律的系統(tǒng)檢查可降低早產率,而缺乏產前檢查或不當?shù)漠a前檢查可能會增加早產率[2]。有文獻報道,經過對541例病例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早產組產前檢查率為43.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84.3%[3]。可見定期的產前檢查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妊娠合并癥、并發(fā)癥,是做好孕期保健,降低或防止早產發(fā)生的重要措施。
3.2 胎膜早破與早產的關系。胎膜早破是造成早產的重要因素。本文結果顯示胎膜早破占434例早產的52.8%,是導致早產的主要危險因素。胎膜早破可因感染、創(chuàng)傷、多胎、胎位不正、羊水過多等多方面因素引起;本研究中胎膜早破合并臀位21例,合并雙胎14例。前列腺素是哺乳動物分娩動因的介質,許多微生物可產生大量磷脂酶A2,它可誘發(fā)胎膜上的磷脂分解,使花生四烯酸增加,從而使前列腺素合成增加,誘發(fā)宮縮,導致早產。另一方面,由于炎性細胞因子的刺激,基質蛋白酶大量釋放,使維持胎膜完整性的膠原被分解,使胎膜的組織變脆,發(fā)生胎膜早破。也有文獻報道,牙周炎是導致早產的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4],其機制可能是母親口腔中的感染有可能表現(xiàn)出與細菌性陰道病相似的方式誘發(fā)母體胎兒系統(tǒng)的感染。由此可見,孕期定期進行口腔保健,改善孕婦口腔衛(wèi)生,積極規(guī)范地治療妊娠期生殖道感染,防治發(fā)生胎膜早破,降低早產的發(fā)生。
3.3 子癇前期。本研究中由于重度子癇前期而終止妊娠者占434例早產的9.7%。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疾病,嚴重影響母嬰健康,如發(fā)病早、病情重,需及時終止妊娠。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初產婦、孕婦年齡<18歲或>40歲、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壓病史及家族史、慢性高血壓、慢性腎炎、抗磷脂綜合征、糖尿病、營養(yǎng)不良、低社會經濟狀況等高危因素均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fā)病風險增加密切相關[1]。故加強孕期保健及健康教育,指導孕婦合理飲食與休息,自覺進行產前檢查,做好預防工作以降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fā)生。
3.4 不明原因的早產。本研究中14.7%早產無明確原因。近年來人們發(fā)現(xiàn)母體的免疫機制是參與正常妊娠維持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正常妊娠期孕婦外周白細胞的總數(shù)顯著增加,其中性粒細胞百分數(shù)和絕對值均顯著增加,而淋巴細胞的百分數(shù)及絕對值均顯著減少[5]。成功的妊娠取決于母胎間雙向免疫調動的動態(tài)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就產生早產等病理妊娠,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shù)增高可能與細胞免疫的降調節(jié)減弱有關,故容易發(fā)生早產。
3.5 早產兒預后。早產兒是否能夠存活,以及存活后是否發(fā)生后遺癥主要取決于出生時的孕周和體重。在一般的三級醫(yī)院,只有孕周達到30~32周,出生體重達到1000~1500g時,新生兒的存活才比較有保證。故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要盡可能的延長孕周,積極治療以助于早產兒的存活。
早產是圍生兒死亡和疾病的首要病因,其嚴重的后遺癥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早產的病因目前普遍認為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隨著圍產醫(yī)學的發(fā)展,我們更應早期識別早產的危險因素,進行相關的干預與治療,以達到降低圍產兒死亡率并改善預后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樂杰,主編.婦產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86
[2] Denis M.The epidemiology of preterm birth.Clin Obstet Gynecol,1998,31:521-524
[3] 寥百花.541例自然早產的高危因素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06,15:2061-2063
[4] Jeffcoat MK,Geurs NC,Reddy MS,et al.Periodontal infection and preterm birth:result of a prospective study.J Am Dent Assoc,2001,132:875-880
[5] 張建平.妊娠中晚期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和細胞的臨床觀察.現(xiàn)代婦產科進展,2002,11: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