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手術部位感染是手術后最常見的感染。它嚴重影響醫院的醫療質量,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了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甚至對患者生命構成威脅并最終導致手術失敗。本文探討了手術部位的感染的主要因素,分析其發生的特點,同時靈活掌握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措施,做好防護工作,則可以極大程度地降低其發生率或減輕其嚴重程度。
關鍵詞:手術部位感染 危險因素 護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86-01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對我院2008年4月至2010年5月手術患者658例,男357例,女301例。年齡12—75歲,根據國家衛生部醫政司《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對手術部位感染進行診斷。分類:①淺表切口感染:感染發生在術后30d內,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膚和皮下組織。②深部切口感染:沒有植入物術后30d內。有植入物術后1年之內,與手術相關并涉及切口深部軟組織的感染。③器官感染:無植入物術后30d內,有植入物術后1年內發生的與手術有關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除皮膚、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之外。
1.2 方法。查閱患者的病歷,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并制訂相應調查表,詳細記錄患者入院時基本信息,包括手術麻醉記錄單、體檢化驗單、抗生素使用情況以及其他輔助檢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齡、血糖水平、切口類型、住院時間等。
1.3 數據處理。資料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調查結果
手術切口類型與手術部位感染的關系見表1。3類手術切口感染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隨著切口污染程度的增加,切口的感染率明顯增大。住院時間與手術部位感染的關系見表2。
表1 手術切口類型與手術部位感染的關系
表2 住院時間與手術部位感染的關系
國外有文獻報道,自身存在的感染、患有低蛋白血癥、高齡、患有糖尿病和局部缺血或滲血的患者,其生理狀況如創傷、休克、缺血、低體溫、缺氧、高血糖以及手術時間過長都可能造成手術部位感染。在各類疾病中。肝硬化感染率最高,其次是腸梗阻和食管惡性腫瘤。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機體逐漸老化,免疫防御功能下降.發生慢性疾病和惡性腫瘤的概率隨之增加,從而大大影響免疫功能的正常發揮。另外隨著肥胖者的增多,供血少的脂肪組織易發生感染,而且脂肪組織影響手術操作,難以完全清理脂肪層死腔等均使術后容易發生感染。
通過本組病例可以看出Ⅰ、Ⅱ、Ⅲ類切口感染率分別為1.04%、2.25%和11.76%。隨著切口污染程度的增加,切口的感染率明顯增大。因此在進行手術切口消毒時,必須嚴格按照操作流程進行滅菌消毒。通過對比發現住院時間與手術部位的感染有很大關系。住院時間為1-3d感染率最低為1.03%,隨著住院時間延長手術部位感染率顯著延長,很可能與手術的準備充分,住院時間短,沒有引起機體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有關。
3 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策略
3.1 患者因素。患者隨著年齡增大,生理功能衰退,自身免疫抵抗力下降,對手術創傷、細菌侵襲的耐受性較差。另外由于損傷免疫功能的惡性腫瘤、慢性疾病及激素、化療藥的長期使用為外界致病菌進入體內創造了途徑,在用藥過程中破壞人體的正常菌群的平衡。高濃度的血糖可以抑制白細胞的吞噬作用,高血糖為細菌、真菌生長提供了豐富的營養,而且糖尿病容易使血管發生病變,導致血流不暢,組織和器官缺血、缺氧均可導致手術部位感染的發生。患者術前營養不良,如低蛋白、貧血等除直接影響切口愈合外,都可使感染率增加。而患者通常住院時間超過3d,感染率就會明顯的增加。
3.2 手術因素。術前備皮往往可以造成很細小的損傷,很容易成為細菌進入的通道。如果抗生素使用時間、用量及品種不當,可能導致患者體內菌群失調,損害臟器功能,而且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另外洗手時間過短,手術操作不規范,消毒液選擇不恰當,均可能在手術時將細菌帶入切口內。同時保持手術室優良的環境質量是降低術后感染并發癥的重要措施。手術時間過長、操作不當可引起組織創傷、止血不完全、殘留有血塊,沒有合理處理引流管、無菌操作不規范、污染創口手術時清創沖洗不徹底等,均增加手術部位感染率。
3.3 其他因素。由于手術時麻醉會損傷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降低,心肌缺血,可能導致手術部位感染。吸人氧氣的氧分壓下降不僅降低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而且降低巨噬細胞的殺菌功能。急診手術患者病情危重,存在休克、出血及嚴重創傷等狀況,加上侵入性操作常常導致傷口開裂,輸血、疼痛等均易引起手術部位的感染。其中污穢一感染切口發生感染的概率最高,其次為污染切口,清潔一污染切口發生感染的概率要低于污染切口,清潔切口的感染率最低。
3.4 護理對策。盡可能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少患者與醫院常居菌的接觸機會;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增強其免疫抵抗能力;嚴格控制廣譜抗生素的使用,除進行污染手術外不提倡提前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時要時刻注意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根據細菌學培養藥敏結果及時調整使用抗生素種類和劑量。同時盡可能切斷外源性感染途徑,加強手術技能的訓練,減少手術時間,使手術者時刻具備無菌操作意識,手術時限制人員過多流動;手術后仔細檢查敷料、引流管及其他導管等的情況,及時更換敷料以防止細菌大量繁殖導致感染發生。引流管周圍的皮膚很容易被細菌污染,手術時應進行仔細消毒處理以防細菌沿引流管壁進入患者體內,醫院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制訂特殊的護理措施,對可能存在醫院感染的患者應及時進行必要的隔離觀察,同時切斷病菌通過護理人員手傳播的可能;醫院應采取預防性監測,及時發現感染的可能并反饋給手術者,尤其是對胸腹部等時間較長的手術;醫生應在手術前做好充分準備,注意觀察并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規范性地使用抗生素,最大限度地減少手術部位發生感染的可能。
總之,患者的年齡、血糖水平、切口類型、住院時間等因素都可能影響手術部位感染的發生。因此對術后感染的監測和信息反饋是極其重要的,及時將手術部位感染情況反饋給醫生,設法改進相關措施,將大大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