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肝癌微波消融的配合與護理體會。方法:對52例肝癌患者采用B超引導下微波消融治療,在術前準備、術中配合及術后護理,依據不同的情況分別采取了不同的護理方法。結果:通過及時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所有患者的治療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結論:B超引導下微波消融應用于肝癌的非手術治療,并通過良好的術前及術后護理,對肝癌微波治療的患者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肝癌 微波消融治療 B超引導 配合與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106-02
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每年因患肝癌死亡的人數超過10萬人。中晚期肝癌手術切除率僅5%-10%,手術死亡率在10%以上。隨著超聲引導微波治療技術的應用與發展,該治療以其損傷小、痛苦少、操作簡單、安全可靠、凝固性壞死范圍穩定、對肝功能損害輕、療效穩定、并發癥少等優點[1],廣泛應用于肝癌的非手術治療。B超引導下經皮肝癌微波消融治療近年來發展迅速,在小肝癌、早期肝癌的治療中已獲得與外科手術切除相近的遠期療效[2]。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療法作為一種導致目標組織發生熱凝固壞死的治療手段,治療區溫度范圍約有50℃-1000℃,由中心向周圍遞減,消融區形態呈橢球形,其短徑3.5cm-4cm左右,并且其內的細胞完全死亡,因此,已經成為追求某些實體惡性腫瘤原位根治的方法之一。我科室自開展微波消融術治療肝癌以來,共收治此類患者52例,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2例患者均為住院患者,男性29例,女性23例,經微波消融術治療肝癌,效果滿意。
2 治療方法
患者的體位以超聲檢查時能清楚顯示腫瘤的位置為原則,患者可選用平臥位或右前斜位,治療側適當墊高。利用超聲檢查顯示肝臟腫瘤的位置和腫瘤血管的分布,確認進針途徑。操作區常規消毒和鋪巾,局麻,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尖刀切皮。超聲引導下將一次性微波消融針送入穿刺預定的肝腫瘤部位,并在引導針相應的部位作標定。根據腫瘤的大小設定功率與時間組合,作用時間一般需要3-10min。
3 術前準備
3.1 操作用品準備。微波治療包(中單2塊、尖刀片1個、彎盤1個、直血管鉗1個、紗布6塊、氣球1個、棉球數個、小量杯1個)、碘伏消毒液、口罩、帽子、無菌乳膠手套若干副,注射器5ml、20ml各數副、輸液器、砂輪、多頭腹帶、氧氣枕、三聯瓶(皮膚消毒液)、透明敷貼,彩超單一張。
3.2 藥品準備。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2支、杜冷丁、安定各一支,0.9%生理鹽水500ml(如遇夏天時,可將鹽水放入冰箱冷藏備用)、搶救藥品。
3.3 器械準備。心電血氧監護儀、電極片、一次性微波消融針、電纜線、微波治療儀。
3.4 患者準備。術前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整,讓患者充分了解超聲引導微波消融治療肝癌的過程,能夠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積極配合,提高微波治療的成功率[3],讓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術前禁食禁水12小時、清潔皮膚、完善各相關檢查、術前1-2天在B超引導下定位,手術當日將磁共振片子帶入操作室。
4 術中配合
4.1 調節室溫,操作臺鋪中單。
4.2 患者取平臥位或者右前斜位,脫去外套、帽子及眼鏡等。
4.3 操作前30分鐘遵醫囑給予杜冷丁50mg、地西泮10mg肌肉注射。
4.4 連接心電監護儀。
4.5 B超定位。
4.6 連接治療儀背面操作泵(入水口、桿溫、輸液器接入口、出口管道綠色接輸液針頭回插入鹽水輸液瓶中),并將操作泵夾緊,接一次性微波消融針。
4.7 開總開關,設定功率和操作時間。
4.8 打開冷卻開關。(一定確保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冷卻循環通暢)。
5 術后護理
5.1 一般護理?;颊叻祷夭》亢?,取去枕平臥位,密切觀察神志及生命體征的變化,術后給予心電血氧監護及持續低流量給氧,靜脈輸液。
5.2 穿刺部位的護理。穿刺部位局部壓迫15分鐘,在觀察室休息30-60分鐘,無不適癥狀后方可離去。如出現心慌、頭暈、傷口出血、腹部疼痛、胸悶、胸痛等情況,應及時告知醫生以便及時處理。注意穿刺部位有無滲血、滲液,并保持穿刺部位清潔干燥,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防止污染傷口。如穿刺部位出現紅腫或有液體滲出,疑有感染時,應遵醫囑給予抗生素治療等措施。
5.3 絕對臥床休息24小時,3天內不做劇烈活動。
5.4 絕對禁食6小時或24小時,適當補液,清淡少量飲食1天,首餐清淡少量飲食,如無明顯不適,再逐漸恢復正常。
6 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
6.1 發熱?;颊咝g后均會發生不同程度的發熱,體溫多在37℃—38.5℃之間,是機體對腫瘤壞死組織吸收而產生的吸收熱。應向患者解釋發熱的原因,并密切觀察體溫的變化,遵醫囑給予物理或藥物降溫,注意觀察用藥后的體溫變化及有無藥物不良反應,加強基礎護理、皮膚護理、注意保暖。
6.2 疼痛。疼痛是由于術后腫瘤組織凝固壞死、肝組織炎癥、水腫、肝包膜張力增加引起。多數患者在術后2天出現肝區疼痛,持續3—5天,疼痛性質為脹痛。術后護士應注意觀察疼痛的部位、范圍、強度、持續時間及是否合并腹膜炎體征,做好解釋工作,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疼痛強烈者,在排除腹腔內出血等并發癥時,可適當給予止痛劑。
6.3 腹腔內出血。腹腔內出血是微波消融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肝癌患者多因合并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償而出現凝血功能障礙,術后可能會出現肝內穿刺針道滲血,此外,穿刺針撕裂肝包膜、損傷大血管以及位于肝臟表面血供豐富的腫瘤時,也會造成嚴重的出血。因此,術前應檢測肝功能及凝血功能。術后常規使用止血藥物,密切觀察傷口滲血、滲液情況及生命體征,如心率增加、脈搏細速、血壓下降等異常情況,應及時通知醫生,給予相應的治療。
6.4 肝功能異常的護理。微波消融治療在毀損腫瘤組織的同時,對周邊正常的肝組織也會造成損傷,而且壞死組織的吸收也會加強肝臟的負擔,從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損害,甚至出現腹水和黃疸。故術后給予保肝藥物治療,定期復查肝功能及各生化指標。通常情況下,如果嚴格掌握適應證,對腫瘤多發的患者制定好分批次的消融治療計劃,同時術后予以積極地保肝治療,治療本身不會對肝功能造成嚴重的損害。
參考文獻
[1] 陳世唏,尹國文,徐衛東,等.超聲引導下經皮射頻消融治療中晚期肝癌的臨床研究[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8,17(1):37-40
[2] 呂明德.影像引導肝癌消融治療的效果和臨床地位[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6,13(2):138—139
[3] 李潔,李建志,荊雪虹,等.超聲引導微波消融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護理[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9,19(12):1577—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