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索合理的心臟手術后患者的護理模式。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ICU收治的163例心臟手術后患者護理情況,觀察綜合護理結果。結果:163例患者臨床恢復情況顯示,臨床治愈病例共有101例,治愈率為61.96%,臨床好轉病例共有59例,好轉率為36.19%,死亡病例數共有3例,死亡率為1.85%。結論:對于心臟手術后患者ICU護理要求主要在于病理、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綜合護理,只有護理人員的綜合護理素質提高了,才能做到密切監護病情,使患者平穩渡過危險期,減少其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ICU護理 心臟術后 綜合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121-02
目前,我國正在廣泛地開展對ICU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方法[1],達到最大程度減輕患者的痛苦,因此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心臟手術后的病人在進入ICU室護理時往往會出現焦慮等諸多不適,嚴重者會影響到術后康復情況,這使得給予患者有效而合適的護理顯得至關重要。現將我院ICU收治的163例心臟手術后患者的護理情況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所有病例均來自我院ICU科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間收治的心臟手術后病人,其中男性患者共71例,女性患者共92例,年齡最大者為78歲,年齡最小者為6月,平均年齡為(37.8±4.5)歲。患者中行室缺修補術的有62例,房缺修補術的有41例,法洛四聯癥2例,換瓣術的有56例。
1.2 護理方法。首要的是ICU日常護理,嚴密監測病情變化,包括有基礎生命體征、血氣分析、電解質、出入量,根據其變化及時做出調整。重癥護理為病人提供持續加強的護理及措施,以使病人的病情恢復穩定以及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以維持病人的最佳健康狀態,包括ICU護理人員的配備:ICU的床位及人員應根據醫院的規模、性質、任務等需要配備,ICU的護理操作和工作比一般普通病房要繁重緊張很多,只有在保證足夠的護士編制的前提下,才能保證ICU的護理質量,有不同層級的護理人員,各級護理人員的職責要明確;ICU護理人員的素質要求:ICU護理人員要有較好的身體素質,能吃苦耐勞,關愛病人,誠實守信,認真耐心,具備觀察能力、應變能力、接受能力強,要有扎實的護理專業知識;ICU護理人員的培訓:ICU護理人員應當是護理專業人員,增加如下培訓內容,有休克病人的觀察與護理、血流動力學監測、人工氣道的應用與管理、機械通氣、心電圖監護、心肺腦復蘇術等訓練、營養支持、各種儀器設備的使用[2]。
其次針對疾病本身的護理,包括有插管護理、疼痛及排痰護理、體位護理、發熱護理。插管護理要求護士經常檢查插管固定是否穩定,位置是否合適,牙墊放置是否得當,充分加溫濕氣道,保持氣道通暢,觀察病人呼吸變化,聽診雙肺呼吸音;吸痰,動作輕柔,防止氣道粘膜損傷,還應注意病人的心電圖及血氧情況,避免因吸痰導致心律失常和血氧飽和度降低,定時做好口腔護理;疼痛和排痰護理可以減輕病人的疼痛,輔助病人排痰時應注意采取力量適當,盡量避免在傷口處叩擊,給予病人霧化吸入可以稀釋痰液,幫助臥床病人排出粘著痰液;體位護理是在病人清醒后保證身體管道通暢及其作用發揮情況下,適當放松約束或不予約束,并正確固定各種管道位置,協助病人翻身,同時協助病人活動肢體,同時需要詢問病人是否舒適;手術后患者經常會出現發熱癥狀,對此癥狀的護理應當做到注意保暖,若患者出汗時,及時擦去身上的汗液,更換潮濕的衣服被子,同時也要保證營養攝入的充分。
除了對患者病情變化及生理監護以外,重視ICU室環境的改善也很重要,掌握相關儀器使用及安全注意事項,在操作中以防病人不安,避免緊張氣氛,給病人一個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安排探視時間,鼓勵病人家屬在探視時與病人交流,安撫病人焦慮緊張的情緒,此外要保持病室及床鋪的整潔,做好基礎護理。
除以上護理方法之外,在研究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包括在術前要耐心向患者說明ICU監護的重要性及目的,以防萬一,使病人有良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避免因術后清醒發現自己在監護室產生過度的緊張焦慮情緒,減少病人的不安心理。在術后進入ICU監護的患者,ICU護理人
員應當及時地與病人進行溝通,向患者及家屬交代手術情況及目前治療方案,留心觀察患者的眼睛、面容及手勢提示的信息,主動傾聽病人的各種不適主訴,耐心給出充分滿意的解釋,滿足病人的各種需求。
1.3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數值以頻數及頻率表示。
2 結果
163例患者在經過上述ICU系統護理后臨床恢復情況顯示,臨床治愈病例共有101例,治愈率為61.96%,臨床好轉病例共有59例,好轉率為36.19%,死亡病例數共有3例,死亡率為1.85%。
摘要:目的:探索合理的心臟手術后患者的護理模式。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ICU收治的163例心臟手術后患者護理情況,觀察綜合護理結果。結果:163例患者臨床恢復情況顯示,臨床治愈病例共有101例,治愈率為61.96%,臨床好轉病例共有59例,好轉率為36.19%,死亡病例數共有3例,死亡率為1.85%。結論:對于心臟手術后患者ICU護理要求主要在于病理、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綜合護理,只有護理人員的綜合護理素質提高了,才能做到密切監護病情,使患者平穩渡過危險期,減少其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ICU護理 心臟術后 綜合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121-02
目前,我國正在廣泛地開展對ICU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方法[1],達到最大程度減輕患者的痛苦,因此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心臟手術后的病人在進入ICU室護理時往往會出現焦慮等諸多不適,嚴重者會影響到術后康復情況,這使得給予患者有效而合適的護理顯得至關重要。現將我院ICU收治的163例心臟手術后患者的護理情況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所有病例均來自我院ICU科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間收治的心臟手術后病人,其中男性患者共71例,女性患者共92例,年齡最大者為78歲,年齡最小者為6月,平均年齡為(37.8±4.5)歲。患者中行室缺修補術的有62例,房缺修補術的有41例,法洛四聯癥2例,換瓣術的有56例。
1.2 護理方法。首要的是ICU日常護理,嚴密監測病情變化,包括有基礎生命體征、血氣分析、電解質、出入量,根據其變化及時做出調整。重癥護理為病人提供持續加強的護理及措施,以使病人的病情恢復穩定以及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以維持病人的最佳健康狀態,包括ICU護理人員的配備:ICU的床位及人員應根據醫院的規模、性質、任務等需要配備,ICU的護理操作和工作比一般普通病房要繁重緊張很多,只有在保證足夠的護士編制的前提下,才能保證ICU的護理質量,有不同層級的護理人員,各級護理人員的職責要明確;ICU護理人員的素質要求:ICU護理人員要有較好的身體素質,能吃苦耐勞,關愛病人,誠實守信,認真耐心,具備觀察能力、應變能力、接受能力強,要有扎實的護理專業知識;ICU護理人員的培訓:ICU護理人員應當是護理專業人員,增加如下培訓內容,有休克病人的觀察與護理、血流動力學監測、人工氣道的應用與管理、機械通氣、心電圖監護、心肺腦復蘇術等訓練、營養支持、各種儀器設備的使用[2]。
其次針對疾病本身的護理,包括有插管護理、疼痛及排痰護理、體位護理、發熱護理。插管護理要求護士經常檢查插管固定是否穩定,位置是否合適,牙墊放置是否得當,充分加溫濕氣道,保持氣道通暢,觀察病人呼吸變化,聽診雙肺呼吸音;吸痰,動作輕柔,防止氣道粘膜損傷,還應注意病人的心電圖及血氧情況,避免因吸痰導致心律失常和血氧飽和度降低,定時做好口腔護理;疼痛和排痰護理可以減輕病人的疼痛,輔助病人排痰時應注意采取力量適當,盡量避免在傷口處叩擊,給予病人霧化吸入可以稀釋痰液,幫助臥床病人排出粘著痰液;體位護理是在病人清醒后保證身體管道通暢及其作用發揮情況下,適當放松約束或不予約束,并正確固定各種管道位置,協助病人翻身,同時協助病人活動肢體,同時需要詢問病人是否舒適;手術后患者經常會出現發熱癥狀,對此癥狀的護理應當做到注意保暖,若患者出汗時,及時擦去身上的汗液,更換潮濕的衣服被子,同時也要保證營養攝入的充分。
除了對患者病情變化及生理監護以外,重視ICU室環境的改善也很重要,掌握相關儀器使用及安全注意事項,在操作中以防病人不安,避免緊張氣氛,給病人一個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安排探視時間,鼓勵病人家屬在探視時與病人交流,安撫病人焦慮緊張的情緒,此外要保持病室及床鋪的整潔,做好基礎護理。
除以上護理方法之外,在研究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包括在術前要耐心向患者說明ICU監護的重要性及目的,以防萬一,使病人有良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避免因術后清醒發現自己在監護室產生過度的緊張焦慮情緒,減少病人的不安心理。在術后進入ICU監護的患者,ICU護理人
員應當及時地與病人進行溝通,向患者及家屬交代手術情況及目前治療方案,留心觀察患者的眼睛、面容及手勢提示的信息,主動傾聽病人的各種不適主訴,耐心給出充分滿意的解釋,滿足病人的各種需求。
1.3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數值以頻數及頻率表示。
2 結果
163例患者在經過上述ICU系統護理后臨床恢復情況顯示,臨床治愈病例共有101例,治愈率為61.96%,臨床好轉病例共有59例,好轉率為36.19%,死亡病例數共有3例,死亡率為1.85%。
摘要:目的:探索合理的心臟手術后患者的護理模式。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ICU收治的163例心臟手術后患者護理情況,觀察綜合護理結果。結果:163例患者臨床恢復情況顯示,臨床治愈病例共有101例,治愈率為61.96%,臨床好轉病例共有59例,好轉率為36.19%,死亡病例數共有3例,死亡率為1.85%。結論:對于心臟手術后患者ICU護理要求主要在于病理、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綜合護理,只有護理人員的綜合護理素質提高了,才能做到密切監護病情,使患者平穩渡過危險期,減少其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ICU護理 心臟術后 綜合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121-02
目前,我國正在廣泛地開展對ICU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方法[1],達到最大程度減輕患者的痛苦,因此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心臟手術后的病人在進入ICU室護理時往往會出現焦慮等諸多不適,嚴重者會影響到術后康復情況,這使得給予患者有效而合適的護理顯得至關重要。現將我院ICU收治的163例心臟手術后患者的護理情況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所有病例均來自我院ICU科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間收治的心臟手術后病人,其中男性患者共71例,女性患者共92例,年齡最大者為78歲,年齡最小者為6月,平均年齡為(37.8±4.5)歲。患者中行室缺修補術的有62例,房缺修補術的有41例,法洛四聯癥2例,換瓣術的有56例。
1.2 護理方法。首要的是ICU日常護理,嚴密監測病情變化,包括有基礎生命體征、血氣分析、電解質、出入量,根據其變化及時做出調整。重癥護理為病人提供持續加強的護理及措施,以使病人的病情恢復穩定以及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以維持病人的最佳健康狀態,包括ICU護理人員的配備:ICU的床位及人員應根據醫院的規模、性質、任務等需要配備,ICU的護理操作和工作比一般普通病房要繁重緊張很多,只有在保證足夠的護士編制的前提下,才能保證ICU的護理質量,有不同層級的護理人員,各級護理人員的職責要明確;ICU護理人員的素質要求:ICU護理人員要有較好的身體素質,能吃苦耐勞,關愛病人,誠實守信,認真耐心,具備觀察能力、應變能力、接受能力強,要有扎實的護理專業知識;ICU護理人員的培訓:ICU護理人員應當是護理專業人員,增加如下培訓內容,有休克病人的觀察與護理、血流動力學監測、人工氣道的應用與管理、機械通氣、心電圖監護、心肺腦復蘇術等訓練、營養支持、各種儀器設備的使用[2]。
其次針對疾病本身的護理,包括有插管護理、疼痛及排痰護理、體位護理、發熱護理。插管護理要求護士經常檢查插管固定是否穩定,位置是否合適,牙墊放置是否得當,充分加溫濕氣道,保持氣道通暢,觀察病人呼吸變化,聽診雙肺呼吸音;吸痰,動作輕柔,防止氣道粘膜損傷,還應注意病人的心電圖及血氧情況,避免因吸痰導致心律失常和血氧飽和度降低,定時做好口腔護理;疼痛和排痰護理可以減輕病人的疼痛,輔助病人排痰時應注意采取力量適當,盡量避免在傷口處叩擊,給予病人霧化吸入可以稀釋痰液,幫助臥床病人排出粘著痰液;體位護理是在病人清醒后保證身體管道通暢及其作用發揮情況下,適當放松約束或不予約束,并正確固定各種管道位置,協助病人翻身,同時協助病人活動肢體,同時需要詢問病人是否舒適;手術后患者經常會出現發熱癥狀,對此癥狀的護理應當做到注意保暖,若患者出汗時,及時擦去身上的汗液,更換潮濕的衣服被子,同時也要保證營養攝入的充分。
除了對患者病情變化及生理監護以外,重視ICU室環境的改善也很重要,掌握相關儀器使用及安全注意事項,在操作中以防病人不安,避免緊張氣氛,給病人一個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安排探視時間,鼓勵病人家屬在探視時與病人交流,安撫病人焦慮緊張的情緒,此外要保持病室及床鋪的整潔,做好基礎護理。
除以上護理方法之外,在研究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包括在術前要耐心向患者說明ICU監護的重要性及目的,以防萬一,使病人有良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避免因術后清醒發現自己在監護室產生過度的緊張焦慮情緒,減少病人的不安心理。在術后進入ICU監護的患者,ICU護理人
員應當及時地與病人進行溝通,向患者及家屬交代手術情況及目前治療方案,留心觀察患者的眼睛、面容及手勢提示的信息,主動傾聽病人的各種不適主訴,耐心給出充分滿意的解釋,滿足病人的各種需求。
1.3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數值以頻數及頻率表示。
2 結果
163例患者在經過上述ICU系統護理后臨床恢復情況顯示,臨床治愈病例共有101例,治愈率為61.96%,臨床好轉病例共有59例,好轉率為36.19%,死亡病例數共有3例,死亡率為1.85%。
3 討論
目前的醫學模式為“生物—社會—心理”的醫學模式,更突出患者及其家屬都是一個整體的社會人的概念,護理人員往往在重視病人所患疾病主體的同時忽略了病人作為社會人的特殊性質,這是臨床影響醫學治療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本研究中163例患者在經過上述ICU系統護理后臨床恢復情況顯示,臨床治愈病例共有101例,治愈率為61.96%,臨床好轉病例共有59例,好轉率為36.19%,死亡病例數共有3例,死亡率為1.85%。
對于心臟手術后患者ICU護理要求主要在于病理、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綜合護理。病理上呼吸道、氣管插管管道的護理,做到保證呼吸道通暢,及時地清除呼吸道中分泌物,必要時對于長期臥床且痰液粘著量大難咯出的病人,采用間斷霧化吸入稀釋痰液,對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發生有較好的效果;氣管插管管道的護理要注意更換時的無菌操作,防止感染發生。日常生活上需要護理人員及患者家屬共同努力,對患者必要的安慰、解釋意義重大,鼓勵患者自行咳嗽、咳痰,有需要時積極協助患者翻背,加強濕化氣道,促進痰液排出,口腔護理在拔管后盡早進行,術后的飲食保證少量多次。除了以上關注于疾病及患者日常起居方面以外,很重要的一點在于給予患者心理上的護理,因為客觀條件限制,心臟手術后的患者在入住ICU室后,一般禁止探視,即使探視則開放的時間也很少,患者自然會產生一種孤獨、自卑的情緒,在做好以上各項治療及日常生活護理的基礎上,應注重患者的心理變化,多與患者交談,帶給患者一個好的心理氛圍。具體的做到,對于緊張的病患,其心理護理要做到主動去關心病人,與病人交談,注意傾聽病人思想,通過其它的關注來分散病人對疾病及痛苦煩惱的注意力,對于嚴重的精神抑郁患者,如果使用感動的方式無法做到以上要求的情況下,可以經心理安慰和適當的滿足來使減輕,或是給予抗焦慮藥物,使用既能止痛又能減輕煩惱情緒的藥物暫時緩解臨床癥狀,但要注意此類藥物的使用,不可過量,不可過長時間使用,以免成癮。同時還要通過密切交談來了解患者現下的想法,密切觀察病人的言語行為以及非語言的情感流露,深入了解有無消極厭世和自殺的念頭,同時采取適當的措施防護,防止意外的發生。對于躁動不安的病人,由于其屬于強勢狀態下,應注意保護各自的安全,必要時加以床欄,約束其手或是肩部,防止病患墜床,必要時使用藥物來改
善神經癥狀,患者家屬在此時應當做好心理安撫工作,此時家屬的作用十分強大,做好家屬工作,取得病人家屬的支持,尤其是長期患病而難以治愈者,應當鼓勵他們樹立信心,讓家屬多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懷和理解,不要冷落病人,適當可以延長家屬陪護的時間[3]。
心臟手術后的患者進入ICU室監護時大多體質較差,病情變化較大,病情危重,生命體征不夠平穩。因此要求ICU的護理人員嚴密監測病情變化,及時做出調整,ICU護理人員的配備完善,ICU的護理操作和工作比一般普通病房要繁重緊張很多,只有在保證足夠的護士編制的前提下才能保證ICU的護理質量,有不同層級的護理人員,各級護理人員的職責才明確,提高ICU護理人員的素質,吃苦耐勞,關愛病人,誠實守信,認真耐心,具備觀察能力、應變能力、接受能力強,具有扎實的護理專業知識,增加休克病人的觀察與護理、血流動力學監測、人工氣道的應用與管理、機械通氣、心電圖監護、心肺腦復蘇術等訓練,營養支持、各種儀器設備的使用。只有護理人員的綜合護理素質提高了,才能做到密切監護病情,使患者平穩渡過危險期,減少其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王麗娟,吳光熠.肺切除術后患者對排痰護理感受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11):857
[2] 李小妹.護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3] 付紅,徐風玲,王勁.家屬探視對重癥監測治療病房環境質量的影響[J].疾病控制雜志,2000,4(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