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遵循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基礎上實施ICU風險管理,作為護理管理者要明確ICU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全面監測。參照醫療護理流程和規范進行檢查,不斷改進和制定風險管理措施,杜絕差錯事故發生。
關鍵詞:ICU護理風險管理 質量改進 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122-01
ICU集中收治各類重癥病人,搶救機會多,急救儀器復雜,護理人員操作多,存在諸多不安全因素,尤其在目前ICU存在嚴重護理人力不足及護士缺少常規化、系統化的崗前和在崗培訓的情況下,同時隨著病人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及《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實施,風險管理在醫療、護理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彰顯,我們在遵循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基礎上,實施ICU風險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具體介紹如下:
1 方法
1.1 確認和識別ICU常見存在的和潛在的風險問題:組織各級護理人員對護理風險管理識別。進行護理風險管理識別,可以防患于未燃,對可能出現的護理風險進行預見。通過不斷培訓,讓護士了解自己在目前工作中以及隨著時代的發展可能面臨的風險,時常在其出現前警鐘長鳴,降低風險的發生[1]。護理風險主要包括:科內業務培訓滯后;護理人員應急處理能力低;急救儀器的操作不熟練、儀器保養維修不善;搶救藥物不熟悉;護理記錄不及時、不仔細;各種管道處置不合理;新藥的不斷出現;危重病人轉運存在風險;搶救物資設施管理不善等不安全因素。
1.2 針對存在或潛在的護理問題,制定防范措施。
1.2.1 健全和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如:危重病人護理查房制度、儀器檢查登記制度、藥物管理制度、消毒隔離制度、護理人員培訓制度、危重病人轉運制度等等。同時規范各種操作流程。例如:在以前科內遇到搶救病人,大家一哄而上,顯得雜亂無序,同時延誤病人搶救時機。針對這種狀況,護士長及時組織大家討論,制定搶救定位流程,現在通過對搶救定位的培訓,人人皆能熟練掌握該項技能,提高搶救成功率。
1.2.2 組織各級人員學習風險管理制度、責任心教育、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學習。科內建立業務學習制度、外出學習報告制度。凡外出學習的人員回來后均要組織講課和示范,每月組織考核,與獎懲掛鉤。
1.2.3 作為管理者要組織科內護理人員一起討論和調查分析,確認存在問題,做到全員參與,集體制定相應措施。人人明確本月或本季度科內持續質量改進的護理問題是什么,如何執行。
1.2.4 提高管理者本身的風險意識和業務素質,管理者本身要通過多種渠道學習相關的醫療法律法規,醫療護理風險管理知識,同時通過繼續教育和自學相結合,加強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
1.2.5 管理者要有預警計劃,在人力安排和醫護協同服務等方面協調管理。發生缺陷及時查找原因,落實持續質量改進措施[2]。
1.2.6 采取走動式管理,對責任心不強,業務能力較差的護士、新護士、實習護士等到高危人群尤其要加強檢查、督促、指導。對潛在和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快速制定簡易操作的措施,防止風險的發生。每天提前和推遲半小時上下班,檢查下級護士對科內制定的制度措施落實執行情況。同時利用晨間大交班的時間,了解各危重病人的病情,對潛在和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指出并提出防范措施。如我們曾經遇到給一位氣管切開并行機械通氣的病人翻身和肺部物理治療時,氣管套管突然滑出,造成病人窒息,經搶救挽回生命。事實上在操作前評估到竇道未形成的病人,護士長經利用晨間大交班的時間,提出防范措施,同時與醫生溝通,引起大家重視。與此同時,護士長利用場景訓練,培養年輕護士的評判性思維。
1.2.7 充分借鑒他科科學管理的經驗,對每季度護理部各科護理質量檢查中存在的問題與科內自查的問題,進行歸納終結,查漏補缺,制定防范措施。如在以前護士使用心電監護儀時,經常會出現病人電極片長時間不換、使用血管活性藥時自動測量血壓袖帶與氧飽和度放在同一肢體測量,影響數值準確性等等。現在通過培訓后人人明確使用心電監護儀的注意事項。
1.2.8 重視家屬探視機會,利用此時間與病人及家屬進行交流溝通,由于ICU病人病情重、變化多、各種侵襲性操作頻繁,有時病情需要須用約束帶固定。家屬會不理解我們的做法,往往會提出異議,這就需要做好溝通工作,取得理解與配合。
1.2.9 成立六個質控小組,如:儀器檢查維護小組、藥物檢查登記小組、院感控制小組、管理小組、病歷檢查小組、業務培訓、帶教小組。制定各小組職責及建立檢查登記制度,護士長每周檢查一次各小組工作落實情況。
2 效果評價
我們自對ICU常見的護理風險問題采用持續質量改進原則以來,取得病員和護士互利的效果。各級護士風險意識有了明顯提高:責任心加強了,病情觀察到位了,近年來醫療糾紛發生率也下降了;護理人員在進行各種有創操作時均能事先告知家屬或病人該操作的危險性,并記錄在病歷上;醫療收費投訴率為零;在崗的護理人員對ICU儀器操作和檢測熟練;交接班制度落實到位。
3 討論
持續質量改進是一個永恒的目標。是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它通過計劃、執行、監督和評價的方法,不斷評價措施效果并提出新的方案,使護理質量循環上升。“醫療風險,無處不在”的特點,決定我們如何認識和防范醫療風險,盡早盡快預見、識別風險,鑒定、評估風險。努力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錯誤,從根本上堵塞醫療差錯和事故的發生渠道,健全管理機制。完整的風險管理機制,可以有效避免醫療事故、醫療風險,有效地降低醫療事故的發生,提高醫療護理質量。在全體護理人員的支持和參與下,完成對整個風險管理的過程,提高護理質量,保證病人和護士安全。作為護理管理者要明確ICU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全面監測。參照醫療護理流程和規范進行檢查,不斷改進和制定風險管理措施,杜絕差錯事故發生。
參考文獻
[1] 李亞潔,張立穎,李瑛,等.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2):12
[2] 夏純,鄧瑛瑛,王曉艷.臨床科室的風險管理[J].中國醫院管理,2005,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