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作者通過多年研究的一組數列,探討了綜合護理對農村高血壓患者的影響,最后得出結論:對高血壓患者采用綜合護理行為干預,是治療高血壓病患者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高血壓 干預 綜合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125-02
高血壓是一種全球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在農村高血壓患者年齡偏大,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大部分患者血壓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為探討綜合護理對鄉鎮高血壓患者的作用,本文對60例高血壓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10年3月至2011年4月隨機選取我鄉經正規醫院心血管科確診為原發性高血壓60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35~81歲,平均(55.4±7.4)歲。文化程度:大專以上10例,中學27例,小學23例,無文盲;Ⅰ期患者28例,Ⅱ期患者18例,Ⅲ期患者14例。將其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2組患者的一般情況及病情經統計學分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情況及病情比較
診斷標準按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版)規定的標準(在未服用抗高血壓藥情況下,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確診為高血壓,和/或正在服用降壓藥物)。
1.2 方法。對高血壓患者在治療方案不變、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指定一名護士負責建立患者個人檔案,將患者基本情況、家庭地址、通訊地址、電話號碼登記入冊,制定高血壓護理干預計劃,對患者進行針對性指導,內容包括:心理指導、高血壓知識、藥物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膳食配制、運動指導。再由另一名護士通過每月舉辦知識講座,開設高血壓患者的熱線咨詢電話,印發高血壓知識小冊子,讓患者掌握高血壓的相關知識,從而減輕心理負擔,接受并配合長期堅持治療。發放用藥登記卡,通過電話,每2周隨訪1次,每月進行一次遵醫行為的問卷調查,了解患者在控制疾病方面的遵醫行為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提供幫助。了解患者的家庭情況與家庭成員交談,通過對患者和家庭共同實施健康宣教,讓家屬參與到患者的治療和監督中,為患者遵醫提供家庭幫助,使患者不擅自停藥,濫用藥物,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
1.3 評價方法。在護理干預前和干預半年后對患者評價:利用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評價內容包括心理干預、合理飲食、遵醫用藥、堅持運動、定期復查、血壓按時監測等。評價標準:優:完全遵醫;良:不完全遵醫;差:完全不遵醫。控制煙酒,評價標準;優:完全控制(戒煙酒);良:將原吸煙飲酒量成功減少40%~60%(周);差:將原吸煙飲酒量減少量小于10%(周)。
1.4 統計學處理。所獲數據輸入SPSS統計軟件,進行X2檢驗,問卷調查表全部收回。
2 結果
干預后高血壓患者各種遵醫行為人數明顯提高,其中堅持心理干預比率由87.1%升至92.8%、規律服藥者由34.7%升至81.9%,執行飲食治療人數比率由28.1%升至71.0%,堅持運動療法人數比率由43.9%升至74.7%,堅持定期血壓監測且血壓控制良好者人數比率由26.0%升至81.0%,干預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5或P<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不同觀察指標變化情況[例(%)]
3 討論
3.1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高血壓病在我國發病率不斷上升。若患者認知水平不高,長期血壓控制不良,可引起各種并發癥,導致殘疾和過早死亡[2]。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發生、致殘和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怎樣有效、安全控制血壓,減少高血壓的終末事件是原發性高血壓防治的關鍵。有資料表明血壓水平與心腦血管病發病率成正相關,降低血壓可顯著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及病死率[3]。有效控制血壓不僅能改善疾病的預后,降低冠心病及腦卒中的發病率,也可以減輕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本組資料顯示,通過合理飲食、遵醫用藥、堅持運動、心理和行為方面的綜合護理干預,和諧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的正確指導、督促,可使患者對護理人員充分信任,調動患者遵醫積極性,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于提高高血壓的有效控制率有顯著效果。
3.2 心理干預。高血壓患者缺乏自我管理和保健意識。高血壓病需要長期服藥。血壓才能得到控制。高血壓是一種生物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綜合作用所致的疾病[4]。心理干預是護理工作的延續,對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更有針對性[5]。對不同的個體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心理疏導,如采用理解、安慰、幫助、鼓勵、支持等措施,也可通過放松療法、傾聽音樂、興趣培養等心理治療。引導其以積極的態度和良好的情緒對待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協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給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本組顯示:實施心理干預后患者血壓得到很好的控制,特別是高血壓患者并發癥發病率有明顯下降,表明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大有提高。
3.3 運動指導。高血壓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系統疾病,缺乏體力活動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增加的危險因素。研究表明,體力活動是獨立的降壓因素。此外,體力活動還有鞏固藥物降壓效果的作用[6],指導患者根據自己的心臟功能、生活習慣、身體狀況來制定一些循序漸進的體育活動,如散步、氣功、太極拳、慢跑等,以活動后不出現頭痛、頭暈、耳鳴、眼花、血壓升高,脈搏加快等癥狀作為限制最大活動量的指征。
3.4 生活方式指導。指導患者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平日以清淡素食為主,限制食鹽攝入量,每日食鹽量不超過5g。適量補充優質蛋白質,減少膳食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量。注意補充鉀和鈣,多吃蔬菜、水果及低脂肪的奶制品。強調少食多餐,避免過飽。對嗜煙酒者,鼓勵其戒煙限酒,男性每日的酒精量應少于20g,女性應少于10g。肥胖者勸其節食,控制熱量攝入,男性每日1100-1400kcal,女性每日1000-1200kcal[1]。
3.5 進行藥物治療監督與指導。農村許多患者由于對高血壓病的錯誤認識,存在著無癥狀就不服藥的情況。據統計,高血壓病患者能堅持規律性服藥并能控制血壓者為16.8%[7]。向患者和家屬強調堅持藥物治療與疾病控制的利害關系,督促患者按時服藥,嚴密觀察服藥情況并記錄。
3.6 加強血壓監測并記錄。本組顯示:高血壓患者心理干預、規律服藥,飲食控制,定期血壓監測,堅持運動療法等遵醫行為人數比干預前明顯增多,進一步分析發現,農村堅持服藥較好比率較大的人群主要為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堅持運動療法較好的女性多于男性、堅持飲食療法較好的主要為退休工人、干部,雖然各項干預措施的實施在農村人群內各有所擇重,但總的遵醫行為大大提高,血壓控制尚可及控制不良比率大大降低,血壓控制良好比率大大提高。 總之,通過綜合護理干預,可以使患者的高血壓病相關知識知曉率顯著提高,不良生活習慣糾正,正確的生活行為方式逐步建立,血壓得到有效控制,取得較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吳熹,許兵.高血壓病病人的社區健康教育[J].護理學雜志,2001,16(7):438
[2] 劉力生.高血壓研究100年[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6,24(4):243
[3] 鮑艷萍.健康教育與老年高血壓的關系[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8,27(5):534-536
[4] 劉桂芳,王敏.護理干預時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7A):29-30
[5] 趙品婷,金蔡華.高血壓病運動療法的健康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1,16(3):178
[6] 劉力生,龔蘭生,孔華宇,主編.臨床高血壓病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