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134-02
機械通氣是呼吸衰竭病人呼吸支持治療的重要措施,機械通氣病人的護理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呼吸機的應用有賴于病人的積極配合及醫護人員的熟練的技術操作,也有賴于護士的自身素質和觀察能力,以及善于分析問題和解決的能力,從而提高呼吸機治療的效果。加強監護和護理,有助于提高危重病人的搶救成功率。
1 心理護理的重要性及方法
①對于神志清醒應用呼吸機治療的病人,細致的解釋和語言精神安慰可以起到增強病人的自信心和通氣治療效果的作用。②向病人說明機械通氣的目的,需要配合的方法等。詢問病人的感受,可用手勢、點頭或搖頭、睜閉眼等方法交流。經常和病人握手、說話,態度要和藹,動作要輕柔,增加病人安全感。③可做卡片與病人交流,也可讓病人把感受寫出來供參考,必要時請家屬與病人交流,有時會取得良好效果。④長期應用呼吸機者可產生依賴性,要經常告訴病人加強自主呼吸,爭取早日脫機,脫機前要做必要的解釋工作。
2 正確的吸痰方法
①嚴格無菌操作,準備多根無菌吸痰管。吸痰前先吸入高濃度氧1~2min。吸引負壓以不超過26.6Kpa為宜。先阻斷負壓將吸痰管深入氣管導管至一定深度,邊旋轉邊吸引,動作輕柔。每次吸痰不超過15s。②若痰沒吸完,應予純氧吸入或皮囊加壓呼吸10~15次后,再吸引,切忌長時間吸引,以免發生缺氧。③吸痰后再吸入純氧1~2min,然后把吸入氧濃度調至吸痰前水平,以免發生缺氧。一定要先吸氣管,后吸口腔和鼻腔分泌物。在吸引氣管分泌物時,鼓勵病人咳嗽,以便吸出深部分泌物。痰不易吸出時,可向氣管內注入3~5mL濕化液再吸引。④同時使用監護儀監測生命體征,做血氣分析,動態評估吸痰前后心率、心律、血壓、SpO2變化,保證吸痰過程中SpO2>90%,心率變化<20次/min,著出現心律失常應停止吸痰操作,純氧吸入,并通知醫生藥物治療。⑤吸痰前協助叩背,使痰液從周邊肺野向中心集中后再吸,不適當的吸痰會造成缺氧、心律失常、氣管黏膜受損、交叉感染等并發癥。⑥吸痰時選擇光滑,質地柔軟,粗細適宜的吸痰管,吸痰管直徑不超過氣管套管直徑的1/2[1],避免損傷氣道粘膜。
3 氣道的濕化
3.1 氣道濕化的意義,通常情況下,呼吸道內溫度與濕度是穩定和恰當的,人工氣道建立后,通過氣管插管或氣管套管進行呼吸,喪失了上呼吸道的加溫、濕化作用,吸入氣體必須全部由下呼吸道來加溫和濕化,下呼吸道分泌物中水分的喪失因此增加。如果持續吸入未經溫化或濕化不全的氣體,可削弱纖毛的運動,導致排痰困難和缺氧,引起或加重炎癥,降低肺的順應性,所以加強人工氣道濕化意義重大。
3.2 液體量及室內溫濕度,機械通氣時體內丟失大量液體,故每天應保證足夠的液體輸入量,室內地面要經常灑水或使用空氣加濕器,以保證溫濕度。
3.3 蒸氣的溫濕化,呼吸機裝置,可將滅菌水加溫濕化從而達到人工氣道濕化作用。一般溫度維持在32~36℃,不超過40℃。濕化器中禁用生理鹽水,水量不可超過最大刻度,尤其注意防止濕化器蒸干。
3.4 脫機后氣道內濕化。脫機后人工氣道仍需濕化,通常以輸液泵控制,24h內不間斷地均勻地在人工氣道內滴入0.9%的無菌生理鹽水,滴速為6~8ml/h。
對于機械通氣病人來說精心的護理和細心的觀察是搶救成敗的關鍵措施之一。對使用呼吸機的患者,醫護人員應從各方面給予更多的關心,以了解其生理和軀體反應,提高護理質量,減輕其痛苦,促使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李飏(摘譯).成人氣管切開的護理.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3,7: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