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預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我社區服務站內56例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心理干預方法進行總結歸納。結果:心理護理及正確的健康宣教對冠心病患者非常重要。結論:針對冠心病患者的心境低落、自責、自罪、心理焦慮、煩躁等特點給予心理護理,并給予正確的日常指導,增強了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對其早日身心康復、回歸社會大有益處。
關鍵詞:冠心病 護理 方法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136-01
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該病患者大部份存在復雜的心理反應,其典型癥狀為心境低落、思維遲緩和精神運動性抑制,其臨床表現最為嚴重的可能帶有強烈的自殺意向,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1]。心理因素對該病進展、治療及康復的影響極為大,因此,心理護理在治療和護理該病患者時也尤為重要[2]。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月共診治冠心病患者56例,通過對其進行合理護理收到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選擇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間冠心病患者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齡30歲~67歲,平均年齡51±21.3歲。
1.2 心理護理方法。①心理疏導。由專門的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了解患者心理,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疏導措施;護理人員要保持良好的態度,與患者進行交流,緩解患者焦慮感;治療期間和治療后要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注意事項以及患者的疑問,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以便盡快恢復;②認知干預。全面掌握患者對冠心病發生和治療的認知情況,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幫助患者分析實際與其內心想法之間的差異,對于不當之處及時指出,并向患者詳細介紹有關治療方案及其注意事項等內容;③情緒干預,實施治療前后指導患者進行自我放松,向患者介紹有效的心理調整方法,此外,還可以推薦患者通過聽音樂、朗讀散文等方式以達到緩解壓力的作用。
1.3 問卷調查方法。本研究使用觀察法和詢問法,全面采集患者的心理信息,對其心理狀態進行客觀的評定,劃分等級,并根據性質和強度做出正確的護理診斷。問卷采用SCL-90方法測定,對心理干預前后進行測評,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算各因子分以列表形式進行比較。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重視與病人的心理溝通,增強病人對醫護人員的信任。避免因技術因素、治療手段對患者造成的傷害,盡可能縮短病程。
1.4 統計學方法。全部資料整理核對后,應用SPSS1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或百分構成比表示。采用t檢驗,P<0.05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冠心病患者心理護理前后的變化,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觀察組行心理護理兩周后,護理前后,除人際關系分無差異(P>0.05),其余憂郁、焦慮等因子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預前后S-AI
3 討論
冠心病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極為常見,強烈、持久的負面心理應激反應可引起神經、內分泌及免疫功能紊亂,可使呼吸、心跳過快、血壓升高等;心理因素嚴重影響了冠心病的進展、治療及康復,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應更注重對該病患者的進行相對應的心理護理[3]。對于護理人員的素質要不斷地加強,護理人員自身素質不斷提升才能夠培養出更加優秀的護理能力。護理人員應該給予病患一種可親可敬的面貌,防止言語上太大的沖突和不得體,會對病患的心理帶來不必要的傷害。①護理人員應主動接觸患者,溫和、親切的語言及撫摸、握手等肢體接觸表達對患者的關心和支持。努力改變患者緊張、恐懼、煩躁心理,多與患者交談,解除患者困擾,并給予鼓勵和支持,讓病患保持愉快的心態及自然舒適的臥位,引導患者擺脫焦慮、緊張意境,使其漸漸入眠[4]。②改變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讓其了解不同情緒狀態對軀體疾病的影響,使患者能夠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疾病。幫助其認識自己生存的價值,肯定患者的自身價值,鼓勵病人用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態度對待生活,提高其對待社會、家庭的主觀能動性。對失去信心者幫助建立短期目標,以幫助恢復希望和自信心。并且能夠在患者之間取得較為有效地互動,讓患者之間能夠有溝通,正常的時候彼此探討下恢復健康的心得。讓康復患者現身說法,增強患者的信心,促進康復。③一周1次健康教育知識講座,由專職護士向病人講解相關知識,使患者及家屬了解誘發冠心病的危險因素,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注意保持學習、工作、生活環境中協調、融洽的人際關系,增強心理防御能力。而且在病人面前要盡量或是盡量少的提一些不開心的往事,這些都是患者可能會觸及到傷心和焦慮的源頭,所以要能夠盡量的避免。
從臨床觀察得出,對冠心病患者在實施藥物治療的同時加強心理護理,患者冠心病狀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通過對患者病因的分析,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能提高患者心理功能的整體水平,增強患者適應社會的能力,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促進冠心病的康復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必要的心理護理和正確的出院指導,是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李莉.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分析與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4):210-211
[2] 高彩鳳,姬玉萍.冠心病患者的心理護理[J].河南實用疾病雜志,2003,6(6):94
[3] 馬風杰.精神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65-66
[4] 張振香,鄭蔚.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