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結和介紹了云南省首批名中醫管遵惠老師治療足跟痛的臨床經驗。運用《內經》中“短刺”,“輸刺”等針刺方法,治療足跟痛110例,治愈率70.90%,總有效率96.36%。對本病的病因病機及治療作用機理,作了初步探討分析。
關鍵詞:足跟痛 針刺 名醫經驗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166-01
足跟痛屬中醫“骨痹”范疇 。中醫認為足跟痛與腎關系密切,足跟部疼痛多由腎虛或感受寒濕 所致;常見于跖筋膜勞損,跟骨骨刺,纖維脂肪墊炎,趾下滑囊炎等。現將老師傳授的經驗,結合臨床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0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67例,年齡最小者30歲,最大者79歲。60歲以上者72例,占65.45%。病程最短者一周,最長者三年。 X線攝片檢查示:43例提示跟骨骨質增生或骨刺形成。治療次數最少者5次,最長者40次,平均治療8次。
2 臨床癥狀及診斷要點
足跟部或足心疼痛,足底有緊縮感,坐后站立時,如覆針氈,行走跛行,不耐久立遠行,得熱則痛減,遇寒則痛增,勞累后疼痛加劇。 查體時,跟骨結節前緣壓痛明顯,牽扯患肢跖筋膜可誘發疼痛加重。X線跟骨攝片,部分患者可能提示跟骨骨刺。
3 治療方法
3.1 取穴。以“足三穴”為主,即跟腱、失眠、腎根。①跟腱穴定位:位于太溪,昆侖穴連線上,足跟腱之中點。②失眠穴定位:位于足跖下后跟部的正中點。③腎根穴定位:跟骨前緣,涌泉與失眠穴的連線之中點。配穴有陽陵泉,懸鐘,復溜,太溪,然谷,金門。
3.2 針刺方法。根據《靈樞?官針》篇記載,采用了“短刺”, “輸刺”法的針刺。 如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就是將針刺入深部,接近骨骼,主治骨痹證。又如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至骨,以取骨痹”。將針直入直出,深刺至骨,主治骨痹。 按上述刺法,進針得氣行針后, 用溫針灸或電針,留針30分鐘,一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典型病例(略) 。
4 討論
4.1 足跟部是足少陰腎經經脈和經筋循行分布的部位。《靈樞?經脈》篇曰:“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踹內……”。 《靈樞?經筋》篇曰:“足少陰之筋,起于小趾之下,并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于踵”。 腎氣虧虛,筋脈失養,是本病發生的主要內在因素;勞損和外傷經筋,或寒濕入絡則是常見的外因。如活動過多,局部挫傷,負重行走,長途跋涉等外傷經筋,可引起跖筋膜勞損。此外,如感受寒濕,氣滯血瘀;或跟骨結節退變鈣化,骨刺形成,亦可導致纖維脂肪墊炎,跟下滑囊炎而形成典型的足跟痛。
4.2 老師根據“腎主骨”、“肝主筋”的理論,結合局部取穴與循經選穴的配穴方法,選用足部三針即跟腱、失眠、腎根三個經外奇穴為主穴;按照《內經》的“短刺”、“輸刺”法,使之針達病所,直接起到疏經通絡的治療作用。加用溫針灸或電針,以溫經散寒,行氣活血;相輔相成故能收到較好的臨床療效。本組病例60歲以上者,占65.45%。說明老年人肝腎不足較易罹患本病。通過臨床隨訪觀察,本病復發率較高,提示應該注意自我保護,宜避免過度勞累或感受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