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采用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09年4月-2010年5月接收的90例周圍性面癱病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45例,對照組采用強的松和阿昔洛韋等西藥配合針刺進行治療,治療組則采用針刺配合中藥進行治療,對比分析兩組病例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在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5.56%;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7.78%。兩組總有效率對比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的平均治療時間為(24.1±4.1)d,治療組的平均治療時間為(20.5±3.6)d,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周圍性面癱急性期獲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明顯縮短了治療過程,同時發(fā)現(xiàn)了針刺治療的最佳時機是在急性期,值得進行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針刺 中藥 周圍性面癱 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170-02
周圍性面癱又稱為面神經(jīng)炎,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臨床表現(xiàn)為病側上、下組面肌同時癱瘓,早期的典型癥狀和體征可以反映面神經(jīng)的損傷平面,進而評估面神經(jīng)的損傷程度。其患病率在我國較高,若治療不及時,很容易留下一定的后遺癥,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1]。有文獻[2]報道,由于面癱急性發(fā)病期發(fā)生炎性水腫滲出,所以不宜早期進行針灸治療,早期采用西藥抗炎和抗病毒療法,發(fā)病后一周再進行針灸治療為宜。而有些針灸學者認為面癱早期是進行針灸治療的最佳時期。我院選取2009年4月-2010年5月接收的90例周圍性面癱病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采用強的松和阿昔洛韋等西藥配合針刺進行治療,治療組則采用針刺配合中藥進行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所有周圍性面癱病例均來自我院針灸門診,將90例病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17-66歲,平均年齡(44.7±5.3)歲,其中26例位于左側,19例位于右側。病程2-8d,平4.3d。疾病分型:16例Bell氏面癱,17例為單純性面神經(jīng)炎,12例為Hunt氏面癱。中醫(yī)辨證:15例肝膽濕熱型,17例風寒痹阻型,13例氣虛血瘀型。治療組男34例,女11例,年齡18-68歲,平均年齡(45.7±4.5)歲.22例病于左側者,33例位于右側。病程1-7d,平均4.2d。疾病分型:19例單純性面神經(jīng)炎,18例Bell氏面癱,8例Hunt氏面癱。中醫(yī)辨證:14例肝膽濕熱型,19例風寒阻絡型,12例氣虛血瘀型。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以及病情分布等方面差異不顯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治療組在急性期進行患側面部針刺,取陽白、頰車、攢竹、下關以及合谷等穴位。按照中醫(yī)辨證分型確定隨證取穴和補瀉手法,若為氣虛血瘀型則加取三陰交、足三里以及灸翳風穴,采用補法,若為風寒阻絡型則加取外關和灸翳風穴,采用平補平瀉手法。若為肝膽濕熱型則加取太沖和陽陵泉穴,采用瀉法。2天1次,1個療程6次,治療期間休息3天。治療組中藥內服采用活血通絡,祛風化痰,牽正散加法進行治療。5g全蝎,5g白附子,15g地龍,15g僵蠶,15g川芎,15g當歸,6g甘草,用水煎服,兩天一劑。若為風寒阻絡型加15g防風,15g白芷。氣虛血瘀型加12g白芍,12g紅花,30g黃芪。肝膽濕熱型加12g柴胡,12g龍膽草。對照組病例先口服維生素B1和B6各20mg,地巴唑20mg,阿昔洛韋200mg,均為一日3次。強的松在發(fā)病2w內服用,30mg,1天1次,早起服用,連服一周,第8天起減量,每天減5mg,當減至5mg后,每天服用2.5mg,1天1次,續(xù)服3d停藥。待急性期過后,進行針刺治療,取穴和治療方法同治療組。
1.3 療效評判標準。根據(jù)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3]對治療效果進行判斷,治愈:面神經(jīng)運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健側和患側的面部肌肉呈對稱,鼻唇溝基本對稱,患側眼瞼完全閉合,口角沒有歪斜。顯效:面神經(jīng)運動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復,患側眼瞼能閉合但不完全,鼻唇溝稍淺,發(fā)笑口角歪斜。有效:面神經(jīng)運動功能只有部分得到恢復。無效:面神經(jīng)運動功能沒有明顯改善。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
2 結果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5.56%;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7.78%。兩組總有效率對比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而對照組的平均治療時間為(24.1±4.1)d,治療組的平均治療時間為(19.5±3.6)d,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分析
3 討論
中醫(yī)理論周圍性面癱常由外感風寒之邪侵襲了面部的陽明和少陽經(jīng)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可能是由于局部營養(yǎng)神經(jīng)的血管受到風寒的刺激而導致痙攣,引發(fā)該神經(jīng)缺血水腫,還有可能就是與局部的感染相關[4]。由于本病的病變部位在面部和頭面,所以選用手足三陽經(jīng)的頭面部的穴位和臨近穴位進行治療。
本組臨床資料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的風寒型面癱的治療效果最好,其次是風熱型,氣血虛弱型的治療效果較差,時間較長,在2-3個月左右,且常出現(xiàn)后遺癥。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5.56%;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7.78%。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而且治療組治愈所需的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說明在急性期進行患者面部針刺同時配合中藥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明顯縮短了治療過程,發(fā)現(xiàn)了針刺治療的最佳時機是在急性期,所以值得進行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饒華金,郭偉.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周圍性面癱92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10,12(6):20
[2] 賈瑞芝.針刺結合中藥治療周圍性面癱85例[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9,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