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髖關節后脫位合并股骨頭劈裂骨折,臨床上較為少見。據文獻報道占后脫位的10%[1]。此類骨折常見于車禍或高處墜落傷。近年來隨著交通運輸業及建筑業的迅速發展,其發病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2]。由于此類骨折治療上比較困難,并容易引發股骨頭壞死及創傷性關節炎。本院自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髖關節后脫位合并股骨頭劈裂骨折43例,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滿意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關鍵詞:髖關節后脫位 股骨頭劈裂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177-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齡16~55歲,平均年齡35.5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40例,高處墜落傷1例,擠壓傷2例。均為高能量暴力所致。按Pipkin分類標準Ⅰ型21例,Ⅱ型18例,Ⅲ型4例。
1.2 治療方法。
1.2.1 手術方法。術前均常規采用手法復位髖關節,患側脛骨結節骨牽引,以緩解肌肉痙攣對股骨頭的壓力及對關節囊的牽拉。手術時病人取仰臥位,患側臀部墊高。取Smith-Ptison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于腹股溝中點腹股溝韌帶深層解剖游離旋髂深血管束,順行向遠端游離至髂骨終末端,鑿取帶旋髂深血管蒂的5cm×3cm×2cm髂骨瓣,保護備用。分離肌肉,于骨直肌下顯露分離旋股外側血管束,分離至其終末端,歸類成束,保護備用。顯露并十字切開關節囊,切除滑膜,顯露并脫出股骨頭及骨折塊。將股骨頭及骨折塊復位,根據骨折情況,設計內固定鉆孔位置,將股骨頭軟骨面“U”形切開掀起,鉆孔進行固定。對PipkinⅠ型、Ⅱ型用可吸收螺釘或不銹鋼螺釘內固定,對PipkinⅢ型用可吸收螺絲釘固定骨折碎塊,并用加壓空心螺絲釘經大粗隆外下方沿股骨頸縱軸固定股骨頭頸部,復位髖關節,本組病人內固定物選擇,早期18例應用不銹鋼螺釘,后期25例隨內植入物材料發展,應用可吸收螺釘。復位及固定良好后,避開原內固定物在股骨頭頸部前側鑿一5cm×3cm×2cm骨槽,將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轉位移植于骨槽內。于股骨頭頸交界處內下方向股骨頭部“V”形鉆兩條骨隧道,將旋股外側血管束植入股骨頭內。
1.2.2 中藥治療。髖關節后脫位合并股骨頭劈裂骨折,創傷較大,局部血液循環破壞嚴重,屬中醫氣血虧虛之類,運用中藥內服可促進局部微循環的建立,有利于骨折愈合。早期應用活血化瘀、理傷消腫之劑(田三七6g,紅花6g,當歸12g,桃仁10g,川芎10g,赤芍9g,元胡6g,桑枝10g,生地10g,沉香6g,防風6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中后期采用補腎接骨、健脾益氣之劑(杜仲12g,龜板6g,黃芪12g,黨參12g,骨碎補6g,土鱉蟲6g,鹿茸6g,云苓10g,熟地10g,川斷10g,寄生10g,首烏10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2 結果
2.1 療效評定。臨床評價采用Harris評分法進行評估,根據X線情況、骨折愈合、骨壞死發生程度、髖關節創傷性關節炎出現與否三方面進行評價,本人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估。優:106~120分;良:96~106分;可:80~96分;差:<80分。
2.2 治療結果。本組43例均獲得隨訪,時間6個月~4年,其中4例出現輕度遲發性創傷性關節炎,2例合并股骨頭壞死,股骨頭壞死率4.7%。
3 討論
3.1 髖關節后脫位合并股骨頭劈裂骨折受傷機理及發病率的分析。股骨內收內旋位,外力持續作用于臀部,股骨頭直接頂壓髖臼后緣,髖臼后緣可將股骨頭劈裂。從本組病例分析,病人多屬高能量交通事故及墜落傷引起,病人膝關節處于屈曲或伸直位均可引發本病。根據股骨頭骨折部位及髖關節損傷情況,Pipkin將其分為四種類型。Ⅰ型:股骨頭骨折位于中央凹的遠側;Ⅱ型:股骨頭骨折位于中央凹的近側;Ⅲ型:骨折并股骨頸骨折;Ⅳ型:骨折合并髖臼骨折[3]。筆者認為此類骨折分型可有效指導臨床,并對手術方案制定具有指導意義。
3.2 髖關節后脫位合并股骨頭劈裂骨折的診斷要點。由于髖關節脫位后,股骨頭劈裂骨折塊失去了骨折的專有體征,臨床上容易出現漏診、漏治,賀寶珍報告34例中有11例漏診[4]。本院收治的20例陳舊性損傷患者均為在當地漏診后再次入院治療。在影像診斷上,我們認為入院應常規攝髖關節前后位、閉孔斜位、髂骨斜位片,并應常規作CT檢查,以確定骨折塊的大小、部位、移位程度,因為CT掃描在檢查髖關節內游離骨塊,股骨頭骨折和脫位方面明顯優越于X線片。
3.3 中藥在本病治療中的意義。由于髖關節脫位合并股骨頭劈裂骨折導致骨折端移位嚴重,股骨頭的血液供應基本全部遭受破壞。手術治療雖然可使骨折復位,并重建了局部的血液供應,但局部微循環的建立和改善仍有待于加強。祖國醫學認為骨折后及手術的加重創傷機制主要是局部經脈受損、血溢脈外積于肌膚腠理,形成局部氣滯血瘀,瘀阻經脈,故早期治療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中后期由于骨折及手術損傷氣血,氣血失和,元氣虛弱,肝腎虧虛,治宜壯筋骨、補氣血、益肝腎。本組病例經用中藥后起到了明顯的治療效果。
3.4 治療存在的問題。對于本病的治療,有學者認為應在24h內急診手術處理,預后比較滿意[7]。但因本病由高能量創傷所致,往往合并其他臟器損傷或創傷性休克,以及診斷上的不完善,不能得到及時處理。通過本組病例的治療觀察,筆者認為本病的預后關鍵在于股骨頭關節軟骨的損傷程度,本組PipkinⅢ型1例評判為差的病人,手術中見關節軟骨有大面積損傷,因而效果不佳。治療過程中盡量保護關節軟骨的完整性,尤其是負重區的軟骨面和可靠的內固定,是手術中的關鍵所在。滿意的復位,牢固的固定,血管束植入,帶血管蒂骨瓣的血液循環重建,中醫藥的輔助治療,使本組病人獲得了滿意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趙炬才,張鐵良.髖關節外科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239
[2] 賀寶珍.創傷性髖關節后脫位合并傷漏診34例.中國骨傷,1994,2(7):26
[3] 孫俊英.CT掃描和X線檢查對髖臼骨折診斷價值的比較研究.江蘇醫藥,1993,19(10):648
[4] 杜天信,李根林,任漢陽.接骨膠囊的藥效學研究.中醫正骨,2002,1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