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15例PROLIFT系統進行全盆底重建術治療盆腔臟器脫垂,探討該方法的療效。方法:對比分析我院15例施行全盆底重建術與17例傳統陰式子宮切除術及陰道前后壁修補術治療盆腔臟器脫垂的術中時間及出血量及術后療效。結果:盆底重建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均小于傳統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尿管留置時間重建組也短于傳統組,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經陰道PROLIFT全盆底懸吊術治療盆腔臟器脫垂,早期效果肯定。
關鍵詞:PROLIFT 盆腔器官脫垂(POP) 盆底重建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194-01
盆腔器官脫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各種病因導致的盆底支持組織薄弱,盆腔臟器失去了盆底支撐發生脫垂移位引起的一組常見婦科疾病。POP手術治療的歷史悠久,種類繁多,隨著人口老齡化,POP的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嚴重影響中老年婦女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目前全盆底重建的代表術是PROLIFT全盆懸吊重建術,我院自2010年10月開展了該手術,近期療效好,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于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撫順市中心醫院婦科收治的盆腔臟器脫垂患者33例,年齡48-73歲,產次2-8次,術前評估根據國際尿控協會制定的POP-Q法,Ⅲ期及Ⅳ期的盆腔器官脫垂患者共32例。其中盆底重建組15例,傳統陰式子宮切除術及陰道前后壁修補組17例。兩種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術前常規行內診檢查、陰式彩超及宮頸細胞學檢查,做好充分腸道準備及陰道消毒沖洗,組織磨損潰瘍改變者可用京萬紅軟膏局部涂抹,絕經患者予以倍美力軟膏局部涂抹以增加陰道粘膜彈性。
1.2.2 手術方式。傳統陰式子宮切除及前后壁修補手術步驟患者硬膜外或雙阻滯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先行陰式子宮全切,之后切開陰道前壁,剝離后荷包或褥式縫合膀胱筋膜,將膀胱筋膜有效重疊,切除多余陰道黏膜后縫合,切開陰道后壁,荷包或褥式縫合直腸筋膜,縮小膨出的部位,在陰道下1/3處縫合肛提肌2~3針,切除多余陰道黏膜后縫合。
1.2.3 PROLIFT全盆底修復術[1]。采用美國強生公司生產的GYNECARE PROLIFT盆底修補系統及經陰手術器械。采用定位導航性穿刺方法置入大懸吊補片,經閉孔路徑使網帶穿過前盆腔恥骨宮頸韌帶,中盆腔盆筋膜腱弓,經臀肌路徑使網帶穿過后盆腔骶棘韌帶,從而將脫垂的陰道和盆腔器官整個托起,達到損傷結構的解剖性修復。麻醉成功后取截石位,消毒術野皮膚和陰道,鋪單,導尿,組織鉗提起陰道前壁黏膜,注入止血水于陰道黏膜下,距尿道口2cm開始于中線縱行切開陰道黏膜,向兩側分離陰道膀胱間隙至坐骨棘,4號絲線2個同心圓縫合膀胱筋膜,折疊上推膀胱,于尿道口水平外4cm作皮膚小切口,弧形穿刺錐從切口進入,穿入閉孔自陰道旁間隙出錐,撤穿刺錐置入導絲,將Prolift網帶自中區剪斷,前片兩個網帶分別向兩個穿刺孔引出,于上切口下方2cm處切開皮膚一小口,用穿刺錐沿此皮膚切口向閉孔下緣穿刺于坐骨棘下方穿出,再將穿刺錐轉向陰道內,將穿刺錐牽引出,使網帶貼于膀胱下方,調節松緊適當,剪除多余陰道黏膜,1-0可吸收線連續縫合陰道壁黏膜。組織鉗夾會陰后聯合兩側處女膜緣,陰道直腸間隙打水墊,電刀縱行切開陰道黏膜向兩側分離觸及坐骨棘,4號絲線同心圓縫合直腸筋膜折疊直腸,于兩側距肛門外3cm處作小切口,弧狀穿刺錐自皮膚切口穿入后向坐骨棘方向深入,在坐骨棘下方1cm向內側穿刺,經骶棘韌帶向陰道直腸間隙穿出錐,撤穿刺錐,置入導絲,將后壁網帶平鋪置入直腸前,導絲拉出網帶后固定,調整松緊至適當,剪除多余后壁黏膜,1-0可吸收線縫合陰道后壁。
1.3 方法。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0軟件包,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
2 結果
手術相關指標比較PROLIFT全盆重建組:手術時間50~75min,平均為(66.5±17.5)min;術中出血量40~140ml,平均為(72.5±27.5)ml;尿管留置時間4~6天,平均(4.5±1.2)天。術后住院天數5~8天,平均為(6.4±1.5)天。所有患者穿刺順利,未見血腫、血管和臟器損傷,術后未發現切口感染及尿潴留。可隨診患者6個月內無復發。
陰式子宮切除前后壁修補組:手術時間89~145min,平均為(108.4±17.8)min;術中出血量100~300ml,平均為(160.5±65.5)ml;尿管留置時間4~6天,平均(4.6±1.3)天。住院天數6~9天,平均為(8.4±1.4)天。所有患者手術過程順利,未見血腫、血管和臟器損傷,術后未發現切口感染,1例患者拔尿管后排尿困難,予處置后恢復。可隨診患者6個月內1例出現引道前壁脫垂。
盆底重建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均小于傳統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尿管留置時間重建組也短于傳統組,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傳統手術是以切除脫垂的器官達到治療目的,而隨著對盆底解剖認識水平的提高,手術器械的改進,盆底重建外科學漸漸發展起來,基于這一理念,2004年,法國Berrocal等首次報道應用Prolift全盆底重建系統治療盆腔器官脫垂。建立在整體理論的基礎上的新的盆底重建手術理念,要求治療要用解剖的恢復達到功能的恢復,降低復發,并且微創。經我們分析,盆底重建手術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及術后恢復時間與傳統手術相比都有明顯區別。
總之,雖然盆底重建手術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手術方式和材料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治療效果也較前明顯的提高,術中術后并發癥少,復發率低,短期療效肯定。但各種并發癥仍時有發生,還需要相關學科的相互協作、不斷努力,對于其長期療效仍需要大樣本資料進行前瞻性對照研究,建立長期隨訪信息.這樣才能提高手術的成功率,進一步降低術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Kim CM,Jeon MJ,Chung DJet al.Risk factors for pelvic organ prolap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Obstetries,2007,98(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