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對采用動態心電圖對患者進行檢測過程中出現長R-R間期的常見原因進行探討和分析。方法:抽取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在我院就診的55例患有竇性節律伴心律失常的臨床確診患者病例,將其定義為A組,在抽取同期在我院就診的患有心房纖顫的患者病例55例,將其定義為B組。采用動態心電圖技術對其進行檢測,對兩組患者的心率情況、R-R間期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我們研究后發現,B組患者的最快和平均心率水平都明顯高于A組患者,且統計學差異非常明顯(P<0.05);該組患者的R-R間期均值在2.5s以上者明顯大于B組,且統計學差異非常明顯(P<0.05)。結論:在動態心電圖監測過程中長R-R間期出現的具體時間的長短和頻率,與患者的病因和基本心率情況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可以作為臨床對患有心臟疾病的患者進行用藥和起搏器使用的一項常規指導方法。
關鍵詞:動態心電圖 檢測 長R-R間期 原因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195-01
在對心臟病患者進行動態心電圖(DCG)檢測的過程中,臨床研究發現,由于患者的病因和基礎心率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導致患者的長R-R間期的具體發生情況有存在著比較明顯差異[1]。為了對采用動態心電圖對患者進行檢測過程中出現長R-R間期的常見原因進行探討和分析,為臨床找到一種指導使用心率失常藥物的更好方法,使臨床對動態心電圖技術的了解更加透徹,使患者的病情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確診和治療,我們組織進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個過程中,我們抽取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在我院就診的患有竇性節律伴心律失常和心房纖顫的患者病例各55例,采用動態心電圖技術對其進行檢測,對兩組患者的心率情況、R-R間期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四年時間里,抽取患有竇性節律伴心律失常和心房纖顫的患者病例各55例,患者中年齡最小者23歲,年齡最大者88歲,平均年齡52.7歲;患者中有74例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患者的病情包括冠心病、高血壓、腦卒中、暈厥、風濕性心臟病、竇性心律不齊、糖尿病、原發性心臟病;抽樣患者的所有自然資料,統計學差異并不明顯,在研究過程中可以進行比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臨床治療前,均經過相關的檢查后確診。
1.2 方法。采用動態心電圖技術對抽樣中的兩組共110例臨床患者進行檢測,對兩組患者的心率情況、R-R間期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1.3 數據處理。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14.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P<0.05時認為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我們研究后發現,B組患者的最快和平均心率水平都明顯高于A組患者,且統計學差異非常明顯(P<0.05);該組患者的R-R間期均值在2.5s以上者明顯大于B組,且統計學差異非常明顯(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長R-R間期情況比較(次/min)
3 討論
臨床上對于房顫患者進行治療的首要目標是對適合患者循環狀態的心室率進行有效維持,即在靜息狀態下心率在60-80次/min之間,運動狀態下心率在90-150次/min之間[2],動態心電圖是對患者的心室率控制的滿意程度進行評定的一項常用方法。在本次研究過程中,B組患者的最快心率和平均心室率明顯大于A組患者,A組患者的R-R間期均值在2.5s以上者明顯大于B組,有非常明顯的統計學差異,說明與患者的基礎的關系比較密切[3]。患有房顫現象的患者的心率呈現出晝快夜慢的變化規律,長R-R間期在2.5s以上者,夜間明顯要多于日間,這與患者在夜間迷走神經的張力增高趨勢明顯有著密切的關系,迷走神經的張力增高,會導致患者的房室交界區出現不應期延長現象,快速紊亂狀態下的心房電活動會導致交界區出現不同程度的生理性干擾和隱匿性傳導,導致R-R間期延長現象出現,某些對患者的心臟自主神經張力有一定影響的藥物,可導致患者的迷走神經相對或絕對的優勢,進而使心臟房室隱匿性需要,在夜間與日間的傳導方面存在更大的差異性,因此患有房顫伴長R-R間期的患者與夜間的睡眠情況相關,并非是一種交界區發生的病理性阻滯,在血流動力學改變并不明顯的情況下,臨床上可對其進行特殊的處理,病理學意義并不大。
據相關文獻報道稱由于心源性暈厥導致患者死亡的發生率可達到30%左右,非心源性暈厥的患者的死亡率為5%左右。采用動圖心電圖檢測技術對由惡性心律失常癥狀而導致的心源性暈厥患者有著十分重要的定性價值,這對臨床治療方法的選擇有著很高的指導作用,如選擇合適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或安裝永久性心臟起搏器,防止患者出現猝死現象以及在降低心源性暈厥患者的死亡率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腦卒中現象是引發患者的心電圖出現異常表現的一個重要機制,但目前還不是十分清楚,可能與患者的大腦的高級植物神經中樞受到嚴重破壞,導致迷走神經的興奮性明顯降低,交感、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失調而導致出現心律失常現象有關,又由于腦卒中患者的機體處于最大的應激狀態下,其下丘腦-垂體-腎上腺激素分泌能力失調,兒茶酚胺、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使患者的心血管活動明顯加強,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心電活動發生異常及心功能發生相應改變。
總而言之,在動態心電圖監測過程中長R-R間期出現的具體時間的長短和頻率,與患者的病因和基本心率情況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可以作為臨床對患有心臟疾病的患者進行用藥和起搏器使用的一項常規指導方法。
參考文獻
[1] 胡大一,馬長生.心臟病學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97-398
[2] 郭繼鴻.新概念心電圖[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328-329
[3] 陳永波,王曉波,張建平.心房纖顫伴長R-R間距的臨床意義[J].實用心電學雜志,2006,15(16):406-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