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CT結合X線對頸椎病患者的診斷價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89例頸椎病患者的影像學資料,隨機分為三組:X線檢查組、CT檢查組,CT結合X線檢查組,比較分析X線和CT對于頸椎病的診斷結果。結果:CT結合X線檢查組的診斷結果明顯優于其余兩組;除對于椎體骨贅形成和鉤椎關節改變外,其余項目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CT結合X線檢查對于頸椎病的確診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X線 CT 頸椎病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197-02
頸椎病是常見的脊柱退行性病變,常見于中老年人群[1]。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根據壓迫程度不同,通常將頸椎病分為三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脊髓型。其病變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變,壓迫或者刺激周圍組織,導致相應的臨床表現。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89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影像資料進行研究,分析X線片和CT在診斷頸椎病中的價值,現總結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選取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間收治的89例頸椎病患者。將其隨機分為三組,三組患者病情及身體情況無統計學差異。分組情況如下:一組只用X線檢查(27例),一組只用CT檢查(26例),一組CT結合X線檢查(26例)。89例患者中男47例,女42例,年齡25歲~78歲,年齡平均(52.2±8.9)歲。主要臨床表現為:頸肩部不適、頸痛、惡心嘔吐、眩暈聽力減退、頭暈、上肢麻木無力等。
1.2 方法。X線平片檢查:常規攝頸椎正側位,如有需要可加攝頸椎雙斜位。CT檢查:采用螺旋CT機進行掃描,患者取仰臥位,從C3/4開始逐一向下掃描各個頸椎椎間盤,層厚1mm,層距1mm。
1.3 觀察指標。對所有患者的X線片和CT進行觀察,主要內容如下:椎體骨贅形成、鉤椎關節的改變、頸椎間隙的改變和頸髓受壓、椎間孔的改變、項韌帶鈣化、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和關節突的改變。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X2檢驗,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
2 結果
頸椎病患者X線和CT檢查結果見表1所示。所有指標進行統計學分析顯示: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和關節突的改變只能通過X線片檢查發現,CT無法發現,X線片組與CT檢查組均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對于椎體骨贅形成和鉤椎關節的改變兩項檢查,X線組與X線結合CT組無統計學差異(P>0.05),CT組與X線結合CT組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
表1 頸椎病患者X線和CT檢查結果
3 討論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根據壓迫程度不同,通常將頸椎病分為三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脊髓型。其病變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變壓迫或者刺激周圍組織,導致相應的臨床表現。X線平片正位片檢查是為了觀察兩側鉤突有無骨質增生及其他異,而側位片主要用于觀察頸椎生理曲度是否有改變,椎間隙是否存在改變以及觀察椎管狹窄程度[2]。研究顯示通過X線片上可以早期發現頸椎生理曲度改變,并且較易觀察,在各型頸椎病表現最早最明顯,并且在頸椎病的全程中都可以觀察到,而CT由于是斷層掃描,無法觀察頸椎的整體曲度,研究顯示在54例椎體骨贅形成患者中通過X線平片發現了49例,而CT只發現了11例椎體骨刺。然而CT對于顯示椎間盤的突出、脫出等具有X線所無法比擬的優勢,CT能清晰地顯示椎間盤是否變形,是否對脊膜囊和相應神經根有壓迫,并且還可以進行雙側對比。CT對頸椎椎間盤突出診斷率較高,另外在觀察小關節病變和椎間孔改變情況有其優勢。由于CT能直接顯示椎問盤的突出、脫出等情況,脊髓和神經根的壓迫情況,因此CT對頸椎病的早期診斷,指導治療,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和預后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常規X線平片和CT各有優勢,不能相互替代,X線片仍然是診斷頸椎病的基礎手段,當X線不能進一步明確診斷時CT可以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對于頸椎病的診斷臨床應充分利用X線和CT的各自優勢,提高患者的診斷準確率,為治療提高更好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林定坤,吳釗鈿,吳江林,等.中老年人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椎曲度改變與臨床療效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1,19(1):22-24
[2] 杜芳莉,楊曉發.職業相關性頸椎病的影像學特征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09,(2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