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觀察電針配合TDP照射對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治療作用。方法: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觀察組采用電針加TDP照射治療,對照組單純采用TDP照射治療,并對兩組療效進行X2檢驗。結果:觀察組療效與對照組療效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電針配合TDP照射對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治療有非常好的療效。
關鍵詞:電針 TDP 宮頸癌 尿潴留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199-01
宮頸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生殖道腫瘤之一,早期手術是首選的治療方法,早期浸潤癌術式多采用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加廣泛子宮切除術,由于手術切除組織范圍大,損傷大,術后并發癥也多,尿潴留是其中并發癥之一。我科自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電針配合TDP照射治療宮頸癌術后尿潴留,并與單純TDP照射治療進行觀察對比,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60例患者均來自我院婦瘤科住院患者,年齡27~65歲,平均46±19歲,隨機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單純TDP照射組,治療組采用電針加TDP照射治療,對照組采用TDP照射治療。其中治療組30例,Ⅰa期16例,Ⅰb期16例,Ⅱa期2例;對照組30例,Ⅰa期15例,Ⅰb期12例,Ⅱa期3例,兩組患者年齡、疾病分期、手術時間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宮頸癌廣泛或次廣泛切除術及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后常規留置導尿管(7~14)天后,拔除尿管后仍不能自行排尿或雖能排尿但殘余尿>100ml[1],術后置尿管時間平均(6±3)天,均在膀胱充盈,有尿意時拔管,拔除尿管2小時后不能自行排尿。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電針加TDP照射治療。患者取側臥位,皮膚常規消毒后,用0.3×40mm毫針,從關元穴透刺中極穴,患者有麻脹感,針感向會陰部傳導放射,足三里、三陰交垂直刺入,得氣后行補法,使針感向上傳導,次髎穴、膀胱俞向腰骶部斜刺,針感向會陰部傳導,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接G—6805電針儀,中極、關元一組,次髎、膀胱俞一組,足三里、三陰交一組,用連續波,頻率為60~80次/秒,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5次為一療程。
TDP照射治療方法:將特定電磁波(TDP)開關打開,直接照射患者腰部,溫度以患者耐受為度,時間30分鐘,每日1次,5天為一療程。
2.2 對照組。TDP照射治療,同治療組TDP照射方法。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痊愈:患者可自行排尿,殘留尿液小于50mL;有效:患者可自行排尿,但殘留尿液大于50ml,小于100mL;無效:患者不能自行排尿或有尿意但殘留尿液大于100mL。
3.2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3.3 治療結果。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4 討論
尿潴留是宮頸癌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的機理與術中盆神經損傷有關,影響神經傳導和血供,造成神經性膀胱麻痹,使膀胱逼尿肌無力,收縮不全,導致術后尿潴留[2]。
尿潴留屬祖國醫學“癃閉”范疇,祖國醫學認為:經絡外絡于肢節,內屬于臟腑,針刺體表穴位,可通過經絡調整內臟功能,腎司二便,主膀胱氣化,中極為膀胱經募穴,配膀胱經背俞穴膀胱俞,俞募相配,疏通膀胱經氣,促進氣化,通利小便,三陰交通調足三陰經氣血,消除瘀滯,足三里健脾利濕,次髎穴是膀胱經穴,足太陽經別,“別入于肛”于會陰部直接聯系,可振奮膀胱經之陽氣,使陽氣下達于腎,所謂“無陽則陰無以化”。配合TDP照射,起到消炎消腫,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增強細胞活力和酶的活性,促進自身調節機制,調節生理功能。針灸體表穴位可通過刺激經絡,調理腎與膀胱功能,促進膀胱功能的神經恢復。針灸還有促進運動神經元樹突長度恢復,使樹突數量增加促進神經損傷后再生的作用[3],通過針灸治療,大縮短留置導尿管的時間,由2~3周縮短為3~7天,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田孝坤,劉元姣.實用婦產科手術損傷防治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234-236
[2] 吳義勛,董長江,史惠蓉,等保留盆叢神經的宮頸癌根治術后排尿功能恢復效果的研究.中華婦產科雜志,1991,26(6):369
[3] 李澎濤,陶之理.電針對周圍神經再生過程中脊髓運動神經元樹突形態的影響.中國針灸,199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