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提高新生兒疾病篩查血片合格率,降低假陽性率及復查率。方法:抽取符合篩查條件的新生兒200例,100例以改進的方法進行采血,100例以傳統采血方法進行比較。結果:改進組采血時間短,一針采血成功率高,血片合格率高。結論:改進后的采血方法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關鍵詞:新生兒 疾病篩查 改進 血片合格率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204-02
新生兒疾病篩查是指對一些代謝性、內分泌性疾病,在新生兒期癥狀未出現前,通過實驗檢查篩查出來,并能及時得到治療,防止不可逆的損傷,從而減少殘疾率,降低小兒的病死率。對提高人口素質有重大現實意義。
采集的血片是否合格,直接影響新生兒疾病篩查結果,不僅因二次復查所致麻煩,更給受檢方帶來不必要的精神負擔,改進采血方法后,復查率大大降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例新生兒均為2011年5月-10月在我院出生的正常足月新生兒。分為傳統組和改進組各100例。兩組新生兒體重和性別等一般情況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采血方法:改進組新生兒采血必須在出生后72h≤7天,正常哺乳6次以上。因為未攝入足夠的乳汁,嬰兒血液中苯丙氨酸濃度偏低,檢測時易致假陰性;同時出生后72h采血可避開生理性促甲狀腺素上升時機,減少甲狀腺功能低下癥篩查的假陽性,并可防止促甲狀腺素上升延遲患兒的假陰性。采血部位為足跟外側緣,先按摩足跟,經75%酒精消毒后待干,左手握住足底稍按壓,右手持一次性三棱采血針以10°-20°角斜刺足跟外側緣0.5-2mm[1],右手握緊同側小腿,用力適中,間歇性放松,用干棉簽拭去第一滴血,右手用專用濾紙片收集血液,使血自然滲透至濾紙正反兩面,每張濾紙取4個直徑≥8mm血斑即可。傳統組選擇足跟兩側隨意部位直刺。未按摩足跟,未右手配合握住小腿,其他操作同改進組。
1.3 判斷標準。
1.3.1 采血卡片的填寫。采血卡片應寫明編號、采血單位名稱,產婦姓名、住院號、新生兒性別、出生時體重、出生日期和時間、產后開奶時間、新生兒用藥情況、聯系地址、電話號碼、郵政編碼。書寫時必須實事求是,字跡要清楚,文字要規范,不得漏項。采血卡片應與血標本緊密相連,不能相互脫離。
1.3.2 合格血斑。每張濾紙上4個直徑≥8mm的血斑,血滴自然滲透正反兩面,血斑濃度均勻一致,每個血斑分隔清楚。血斑無污染,血片室溫下自然干燥3-6h,晾干后裝入塑料袋密封,放于2-8℃冰箱中保存,7天內送篩檢中心。
2 結果
3 討論
選擇有利的采血方法是采血成功的關鍵。
3.1 足跟采血法不需任何輔助工具,定位準確、有效,避免反復穿刺,縮短了采血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足跟采血的穿刺點為淺靜脈匯集點,血管豐富、出血快,血片滲透好,且滲透均勻,采血一次性成功率高,減少了護士操作的盲目性。
3.3 我們采取斜刺按摩足跟,右手握緊同側小腿的方法,起到了增加足跟末梢的血運,利于血液流出,避免局部的反復擠捏,從而避免了組織液擠出使血液稀釋而影響血片質量,提高了新生兒疾病篩查結果的準確度。
3.4 足跟外側緣斜刺采血,操作簡單,效率高,采血時間有明顯縮短,避免了反復用力擠血給新生兒造成的痛苦,減少了新生兒局部皮膚的損傷,這樣既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又提高了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信任度。
不斷總結經驗,提高采血技術,提高血片合格率,以確保篩查結果的準確性。改進的足跟采血方法,值得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燕萍,唐嶸.斜刺法采血在新生兒疾病篩查中的應用與探討.吉林醫學,2010.5(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