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教育對嬰幼兒發育的影響。方法:選擇在我院保健科體檢的足月、自然分娩的健康新生兒13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5例。觀察組新生兒均給予我院制定的早期教育方案,對照組患者不進行早期教育干預。結果:2組嬰幼兒在身高、體重、頭圍以及胸圍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嬰幼兒的Gesell發育商以及智能發育商明顯優于對照組嬰幼兒(P<0.05)。結論:對嬰幼兒進行早期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嬰幼兒的智力商和智能商的發育,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早期教育 嬰幼兒 發育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217-02
早期教育,是指從零歲起到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兒童大腦發育的最關鍵時期為0-3歲,在此期間對嬰兒進行早期教育,可以對嬰兒的身心健康造成持久性的影響[1]。為了探討早期教育對嬰幼兒發育的影響,臨床對65例嬰幼兒從0歲起進行早期教育干預,并進行為期3年的跟蹤監測,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130例均為2009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保健科體檢的足月、自然分娩的健康新生兒。其中男嬰78例,女嬰52例。將所有新生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5例,2組新生兒的性別、健康情況等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觀察組新生兒均給予我院制定的早期教育方案。主要包括:①舉辦家長學習班,讓家長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以及早期訓練技術;②制定個體化的訓練計劃,主要訓練嬰幼兒的視、聽、語言、運動以及個人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訓練,包括撫觸訓練、主被動操、親子游戲、語言語音訓練、微笑對視訓練等,同時讓家長掌握各項訓練方法;③定期進行電話隨訪和指導,在1歲以內時每月門診隨訪1次,1歲以上時每2個月隨訪1次。對照組患者不進行早期教育干預。
1.3 觀察指標。比較2組嬰幼兒的體格發育、以及智力智能的發育情況。采用Gesell發育商評定標準以及嬰幼兒智能發育測試(MDI、PDI)。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數據資料用t檢驗,組間對比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體格發育。每3個月對2組嬰幼兒的體格發育進行一次測量,2組嬰幼兒在身高、體重、頭圍以及胸圍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Gesell發育商比較。觀察組嬰幼兒的Gesell發育商明顯優于對照組嬰幼兒(P<0.05,見表1)。
表1 2組嬰幼兒Gesell發育商的比較(X±S)
2.3 智能發育比較。觀察組嬰幼兒的智能發育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嬰幼兒智能發育的比較(X±S)
3 討論
早期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充分培養和開發兒童的智力,因嬰幼兒時期是智力發展最迅速、最關鍵的時期,只要適時地給予智力因素刺激,是會促進智能發展并取得最佳效果的[2]。科學研究表明,腦功能的定位性和智力的多元性,決定智力是全腦功能的狀態體現,良好的環境(主要是教育)給嬰幼兒各種感知覺的經驗,這些經驗對大腦的功能和結構,無論在兒童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其遠期的效果影響會更為明顯[3]。因此,對兒童早期教育的理念,并不是單純知識的灌輸和積累,而是提供和創造一種豐富適宜的環境,促進兒童整個大腦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來,為兒童以后發展打好基礎。
嬰幼兒期是人體大腦發育的最為最要的時期,同時,此時嬰幼兒的大腦的可塑性也是最好的[4]。因此,在此時對嬰幼兒進行有效的早期教育,可以有效的促進嬰幼兒的發育。而在早期教育中,家長是進行早期教育的最主要的執行主體。因此,對家長進行有效的知識學習是有效的進行早期教育的重要環節。同時要讓家長改變傳統的育兒觀念,避免錯誤的教育方式,以及對嬰幼兒的過分溺愛。
本組研究顯示,觀察組嬰幼兒與對照組嬰幼兒在體格發育上無明顯差異,但智力和智能發育商則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嬰幼兒進行早期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嬰幼兒的智力商和智能商的發育,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艷杰.嬰幼兒早期教育126例效果分析[J].河北醫學,2008,14(4):500-502
[2] 劉曉紅,呂斌,朱相珍.早期教育對嬰幼兒發育影響的效果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3,18(6):359-360
[3] 王惠蔚,賀揮東,柳小英,等.嬰幼兒早期教育146名效果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4,12(4):357-358
[4] 陳社菊,陳衛,馮紅旗.126例嬰幼兒早期教育對智能發育的影響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09,18(3):2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