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227-02
腦卒中(Stoke),又稱中風或腦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odent),是一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為共同特征的急性腦血管疾病。腦卒中即急性腦血管疾病,亦稱腦中風。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見的難治性疾病,祖國醫學將其列為“風、癆、臌、膈”四大疑難病之首。腦中風給人類健康和生命造成極大威脅,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家庭及社會負擔沉重。因此,充分認識腦中風的嚴重性,提高腦中風的治療與預防水平、降低腦中風的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是當務之急。在康復專家看來,很多中風患者的殘疾是可以避免的。但是錯誤的認識和方法成為中風患者走向康復的攔路虎。我們在臨床工作中卻發現相當多的患者對康復治療存在不少誤區,導致許多患者的病情延誤。現就本人在臨床中發現的誤區及預防措施闡述如下。
誤區一:只求搶救,忽咯康復治療。此種情況一般發生在中風患者的急性期,家屬認識不到中風會給患者留下何種后遺癥,覺得能撿回命就知足了。持此種心態的家屬很多,很多患者及家屬病情穩定后仍在醫院接受藥物治療,有的患者甚至在病情穩定一到兩個月后,仍在醫院輸液治療。結果導致廢用綜合征。如廢用性肌肉萎縮,廢用性骨質疏松,關節攣縮畸形等。措施:告訴患者及家屬早期康復的重要性,康復介入的越早,后期偏癱的幾率就越小。康復治療主要以良肢位擺放、關節被動運動和預防并發癥為主。中風患者病情穩定后的三個月內屬于最佳康復期,病情穩定后的半年內,屬于有效康復期。
誤區二:康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錯誤鍛煉影響康復。中風康復治遼,最近十年來才在國內興起,對病人和家屬來說更是心生事物,有些患者和家屬僅憑借自己的片面理解來做康復,結果會出現錯誤的方法。導致一定的殘疾(如手挎籃、畫圈步態)或功能不恢復。如患者從坐位到立位時,常以患側上肢為杠桿,把患者架起來。結果容易導致肩關節的半脫位,患手水腫,甚至有的造成上肢骨折。有的患者下肢剛出現一點肌力,平衡和穩定性不夠,就有家屬攙扶,用繩子系住患腳,強行拉患者下肢向前運動等。措施:加強功能訓練。如起立床訓練,平行杠內的站立訓練,站立平行訓練,下肢的承重訓練,上肢的支撐訓練等。只有當肌肉力量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康復。訓練以安全為基本,以循序漸進為原則,訓練時間及強度等應很好掌握,以避免產生過度疲勞。
誤區三:坐失康復時機,等到出院后再開始康復。有一部分醫生和病人認為康復治療是后期的工作,只有待患者神志清醒,能夠起坐、進食后,才能開始康復治療。其實中風的康復治療宜盡早開始,在病人生命體征(如呼吸、血壓、脈搏、瞳孔改變等)平穩、神經癥狀不再發展48小時后,一般腦梗死發病后2~3天,腦出血可稍推遲至7~10天左右,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就應該循序漸進地對患者進行早期、科學、合理的床邊康復治療。措施:加大康復知識宣傳力度。告知早期康復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尚存的功能,避免“廢用綜合征”以及各種殘疾的預防。因此,康復宜早,有利于減少后遺癥、提高恢復速度,前3至6個月是康復的“黃金期”。
誤區四:過分依賴藥物,相信靈丹妙藥。不少患者常把希望寄托在藥物上,相信有靈丹妙藥,往往忽咯自身和被動的康復運動。措施:化解病人錯誤思想。而實際上,任何想憑借“靈丹妙藥”而康復的想法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告訴患者及家屬發生腦卒中后,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強康復鍛煉,進行包括肢體功能、言語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只有憑借努力訓練和堅強的毅力,腦卒中偏癱患者才有可能康復,才有可能實現生活自理。早日回歸生活,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