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PDCA”模式預防和控制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在我中心下屬的2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內實施“PDCA”模式的院感管理制度,通過計劃、實驗、檢查以及處理,逐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管理制度。結果:通過運用“PDCA”模式,使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管理逐年制度化、規范化。結論:“PDCA”模式可以應用于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具有很好的效果,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PDCA”模式 社區衛生服務站 醫院(站內)感染 預防和控制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229-01
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服務對象以老人、兒童、慢性疾病患者以及殘障患者,均屬于抵抗較低的傳染病易感人群。并且由于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的管理與醫院相比比較薄弱,因此,為了能夠有效的減少交叉感染在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發生,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則非常重要。“PDCA”模式主要分為四個階段,計劃(P)、執行(D)、檢查(C)以及處理(A),可以有效的改善管理質量,目前在各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1]。我中心采用“PDCA”模式預防和控制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中心下屬共有2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共有醫務人員106名,其中男性35名,女性101名;年齡22~63歲,平均年齡48.96±12.77歲;學歷:8人為本科,35人為大專,63人為中專;職稱:副高級1人、中級13人、初級92人。
1.2 “PDCA”模式管理方法。
1.2.1 計劃階段(P)。
1.2.1.1 分析問題,評估現狀。社區衛生服務站由于規模比較小,因此在建筑布局上存在著很多不合理之處,如:治療室為開放式、無菌臺旁有洗手池等。
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務人員一般學歷比較低,并且一般年齡比較大,對醫院感染的相關知識的了解比較少,職業防護的意識也比較淡薄,手部衛生的處理也不規范,無菌操作的掌握程度也比較差,消毒處理也不全面,醫療廢棄物的處理也不符合要求。
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比較缺乏,也缺乏相應的培訓與學習制度。
1.2.1.2 制定醫院感染的培訓與學習計劃。根據醫院感染的管理規范,制定相應的人員培訓與學習,通過分區分批的學習,讓所有醫務人員掌握《傳染病法》、《醫院感染管理方法》、《消毒技術規范》、《醫療廢物管理條理》等法律法規中關于醫院感染的規定;讓所有醫務人員掌握醫院感染的相關知識、各種消毒液的配置方法及要求、手部衛生的處理規范、無菌技術操作方法、消毒處理方法等。
1.2.1.3 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管理機構和制度。在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設立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并配置一伴兼職的管理人員。根據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特點制定合適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以及相對應的考核和獎懲制度。
1.2.2 執行階段(D)。對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的環境進行改造,做到各種操作區分開,并設立規范的醫療廢棄物處理設施。
實施培訓和學習計劃,通過外請老師講課,觀看學習錄像的形式,讓所有醫務人員掌握醫院感染的各種相關知識,并讓所有人員進行實際操作的練習,并請上級醫療機構的專業人員進行現場指導。
選擇在醫院感染學習中掌握最好的醫務人員作為社區服務站的兼職醫院感染管理人員。并負責組織建立醫院感染管理制度以及相對應的考核和獎懲制度。
1.2.3 檢查階段(C)。根據制定的考核標準,對所有醫務人員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包括:醫院感染知識的掌握程度、消毒質量管理情況、無菌技術操作情況、職業防護情況、手部衛生處理情況、醫療廢棄物處理情況6個方面。每月由醫院感染管理部門以及中心的護理部進行定期的檢查,并針對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各項問題進行及時的總結和整改。
1.2.4 處理階段(A)。對每月發現的各項問題進行現場的發饋,并根據制定的獎懲制度進行相應的獎勵和處罰。并且每月組織全員的會議進行總結和探討,并制定完善的整改措施,以防止同類問題的再次發生。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數據資料用t檢驗,組間對比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因素作為自變量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
2 結果
通過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實施“PDCA”模式進行站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建立站內感染管理部門和管理制度之后,從2008年至2011年,我中心下屬的社區衛生服務站醫務人員的無菌操作合格率、院感知識掌握率、手部衛生規范率、職業防護合格率以及醫療廢物處理規范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P<0.05,見表1)。
表1 2008-2011年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的檢查結果(n/%)
摘要:目的:探討“PDCA”模式預防和控制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在我中心下屬的2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內實施“PDCA”模式的院感管理制度,通過計劃、實驗、檢查以及處理,逐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管理制度。結果:通過運用“PDCA”模式,使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管理逐年制度化、規范化。結論:“PDCA”模式可以應用于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具有很好的效果,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PDCA”模式 社區衛生服務站 醫院(站內)感染 預防和控制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229-01
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服務對象以老人、兒童、慢性疾病患者以及殘障患者,均屬于抵抗較低的傳染病易感人群。并且由于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的管理與醫院相比比較薄弱,因此,為了能夠有效的減少交叉感染在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發生,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則非常重要。“PDCA”模式主要分為四個階段,計劃(P)、執行(D)、檢查(C)以及處理(A),可以有效的改善管理質量,目前在各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1]。我中心采用“PDCA”模式預防和控制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中心下屬共有2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共有醫務人員106名,其中男性35名,女性101名;年齡22~63歲,平均年齡48.96±12.77歲;學歷:8人為本科,35人為大專,63人為中專;職稱:副高級1人、中級13人、初級92人。
1.2 “PDCA”模式管理方法。
1.2.1 計劃階段(P)。
1.2.1.1 分析問題,評估現狀。社區衛生服務站由于規模比較小,因此在建筑布局上存在著很多不合理之處,如:治療室為開放式、無菌臺旁有洗手池等。
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務人員一般學歷比較低,并且一般年齡比較大,對醫院感染的相關知識的了解比較少,職業防護的意識也比較淡薄,手部衛生的處理也不規范,無菌操作的掌握程度也比較差,消毒處理也不全面,醫療廢棄物的處理也不符合要求。
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比較缺乏,也缺乏相應的培訓與學習制度。
1.2.1.2 制定醫院感染的培訓與學習計劃。根據醫院感染的管理規范,制定相應的人員培訓與學習,通過分區分批的學習,讓所有醫務人員掌握《傳染病法》、《醫院感染管理方法》、《消毒技術規范》、《醫療廢物管理條理》等法律法規中關于醫院感染的規定;讓所有醫務人員掌握醫院感染的相關知識、各種消毒液的配置方法及要求、手部衛生的處理規范、無菌技術操作方法、消毒處理方法等。
1.2.1.3 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管理機構和制度。在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設立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并配置一伴兼職的管理人員。根據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特點制定合適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以及相對應的考核和獎懲制度。
1.2.2 執行階段(D)。對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的環境進行改造,做到各種操作區分開,并設立規范的醫療廢棄物處理設施。
實施培訓和學習計劃,通過外請老師講課,觀看學習錄像的形式,讓所有醫務人員掌握醫院感染的各種相關知識,并讓所有人員進行實際操作的練習,并請上級醫療機構的專業人員進行現場指導。
選擇在醫院感染學習中掌握最好的醫務人員作為社區服務站的兼職醫院感染管理人員。并負責組織建立醫院感染管理制度以及相對應的考核和獎懲制度。
1.2.3 檢查階段(C)。根據制定的考核標準,對所有醫務人員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包括:醫院感染知識的掌握程度、消毒質量管理情況、無菌技術操作情況、職業防護情況、手部衛生處理情況、醫療廢棄物處理情況6個方面。每月由醫院感染管理部門以及中心的護理部進行定期的檢查,并針對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各項問題進行及時的總結和整改。
1.2.4 處理階段(A)。對每月發現的各項問題進行現場的發饋,并根據制定的獎懲制度進行相應的獎勵和處罰。并且每月組織全員的會議進行總結和探討,并制定完善的整改措施,以防止同類問題的再次發生。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數據資料用t檢驗,組間對比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因素作為自變量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
2 結果
通過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實施“PDCA”模式進行站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建立站內感染管理部門和管理制度之后,從2008年至2011年,我中心下屬的社區衛生服務站醫務人員的無菌操作合格率、院感知識掌握率、手部衛生規范率、職業防護合格率以及醫療廢物處理規范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P<0.05,見表1)。
表1 2008-2011年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的檢查結果(n/%)
摘要:目的:探討“PDCA”模式預防和控制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在我中心下屬的2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內實施“PDCA”模式的院感管理制度,通過計劃、實驗、檢查以及處理,逐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管理制度。結果:通過運用“PDCA”模式,使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管理逐年制度化、規范化。結論:“PDCA”模式可以應用于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具有很好的效果,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PDCA”模式 社區衛生服務站 醫院(站內)感染 預防和控制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229-01
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服務對象以老人、兒童、慢性疾病患者以及殘障患者,均屬于抵抗較低的傳染病易感人群。并且由于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的管理與醫院相比比較薄弱,因此,為了能夠有效的減少交叉感染在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發生,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則非常重要。“PDCA”模式主要分為四個階段,計劃(P)、執行(D)、檢查(C)以及處理(A),可以有效的改善管理質量,目前在各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1]。我中心采用“PDCA”模式預防和控制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中心下屬共有2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共有醫務人員106名,其中男性35名,女性101名;年齡22~63歲,平均年齡48.96±12.77歲;學歷:8人為本科,35人為大專,63人為中專;職稱:副高級1人、中級13人、初級92人。
1.2 “PDCA”模式管理方法。
1.2.1 計劃階段(P)。
1.2.1.1 分析問題,評估現狀。社區衛生服務站由于規模比較小,因此在建筑布局上存在著很多不合理之處,如:治療室為開放式、無菌臺旁有洗手池等。
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務人員一般學歷比較低,并且一般年齡比較大,對醫院感染的相關知識的了解比較少,職業防護的意識也比較淡薄,手部衛生的處理也不規范,無菌操作的掌握程度也比較差,消毒處理也不全面,醫療廢棄物的處理也不符合要求。
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比較缺乏,也缺乏相應的培訓與學習制度。
1.2.1.2 制定醫院感染的培訓與學習計劃。根據醫院感染的管理規范,制定相應的人員培訓與學習,通過分區分批的學習,讓所有醫務人員掌握《傳染病法》、《醫院感染管理方法》、《消毒技術規范》、《醫療廢物管理條理》等法律法規中關于醫院感染的規定;讓所有醫務人員掌握醫院感染的相關知識、各種消毒液的配置方法及要求、手部衛生的處理規范、無菌技術操作方法、消毒處理方法等。
1.2.1.3 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管理機構和制度。在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設立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并配置一伴兼職的管理人員。根據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特點制定合適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以及相對應的考核和獎懲制度。
1.2.2 執行階段(D)。對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的環境進行改造,做到各種操作區分開,并設立規范的醫療廢棄物處理設施。
實施培訓和學習計劃,通過外請老師講課,觀看學習錄像的形式,讓所有醫務人員掌握醫院感染的各種相關知識,并讓所有人員進行實際操作的練習,并請上級醫療機構的專業人員進行現場指導。
選擇在醫院感染學習中掌握最好的醫務人員作為社區服務站的兼職醫院感染管理人員。并負責組織建立醫院感染管理制度以及相對應的考核和獎懲制度。
1.2.3 檢查階段(C)。根據制定的考核標準,對所有醫務人員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包括:醫院感染知識的掌握程度、消毒質量管理情況、無菌技術操作情況、職業防護情況、手部衛生處理情況、醫療廢棄物處理情況6個方面。每月由醫院感染管理部門以及中心的護理部進行定期的檢查,并針對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各項問題進行及時的總結和整改。
1.2.4 處理階段(A)。對每月發現的各項問題進行現場的發饋,并根據制定的獎懲制度進行相應的獎勵和處罰。并且每月組織全員的會議進行總結和探討,并制定完善的整改措施,以防止同類問題的再次發生。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數據資料用t檢驗,組間對比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因素作為自變量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
2 結果
通過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實施“PDCA”模式進行站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建立站內感染管理部門和管理制度之后,從2008年至2011年,我中心下屬的社區衛生服務站醫務人員的無菌操作合格率、院感知識掌握率、手部衛生規范率、職業防護合格率以及醫療廢物處理規范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P<0.05,見表1)。
表1 2008-2011年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的檢查結果(n/%)
3 討論
醫院感染是各級醫療單位中都應該十分重視的事情,但在社區衛生服務站中,站內感染的受重視度明顯不足[2]。通過“PDCA”模式的運用,各社區衛生服務站都建立了院感管理制度,并不斷的完善,院感的管理質量呈逐年提高的趨勢。有效的預防和控制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的發生。
綜上所述,“PDCA”模式可以應用于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具有很好的效果,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愛華.運用PDCA循環管理,促進護理人員在職培訓[J].中外醫療,2008,36(12):119-120
[2] 王美華.社區衛生服務站醫院感染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醫學,2008,12(32):94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