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規范胃鏡清洗消毒工作,預防胃鏡診療中的交叉感染。方法:按照衛生部《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要求對消毒后胃鏡進行監測,同時對胃鏡室醫護人員的操作、消毒隔離及胃鏡的清洗、消毒、滅菌工作進行質量監控。結果:選擇規范要求的清洗消毒方法,胃鏡監測合格率為100%。結論:加強胃鏡清洗消毒工作的監測與管理,確保胃鏡清洗消毒質量、醫療質量與醫療安全。
關鍵詞:胃鏡 清洗消毒 感染控制 管理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230-01
近年來胃鏡檢查數量逐年上升已成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某些疾病的必須手段。但由于胃鏡及其附件材料的特殊性不宜物理高溫滅菌,結構復雜,同時胃鏡管道細長、給用后的清洗消毒增加了難度,不規范的清洗消毒勢必會造成某些疾病的交叉感染。為此,我院2008年1月~2012年4月對胃鏡室醫護人員的操作、消毒隔離及胃鏡的清洗、消毒、滅菌等環節進行質量監控。胃鏡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滅菌效果良好,達到規范化管理。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2008年1月~2012年4月采集消毒后胃鏡40份。
1.2 清洗消毒流程。水洗—酶洗—清洗—消毒—沖洗—干燥保存的流程。
1.3 方法。
1.3.1 采樣方法。監測采樣部位為胃鏡的內腔面,用無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應中和劑的緩沖液,從待檢內鏡活檢口注入,用15ml無菌試管從活檢出口收集,立即送檢。
1.3.2 菌落計數。將送檢樣品用漩渦器充分震蕩,取0.5ml,加入2只直徑90mm無菌平皿,每個平皿分別加入已經熔化的45~48℃營養瓊脂15ml,邊傾注邊搖勻,待瓊脂凝固,于35℃培養48h后計數。
1.3.3 細菌檢測。將送檢液用漩渦器充分震蕩,取0.2ml分別接種90mm血平皿,均勻涂布,35℃培養48h,觀察有無致病菌生長。
1.4 標準判定。參照國家衛生部《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2004年版)》。消毒后的內鏡合格標準為:細菌總數<20cfu/件,不能檢出致病菌。
2 結果
選擇規范要求的清洗消毒方法,監測胃鏡的內腔面40份,合格率為100%。
3 討論
影響胃鏡消毒的因素:胃鏡刷洗不徹底,在消毒前,未嚴格進行手工刷洗,常會遺留分泌物和組織滯留物,導致消毒滅菌的質量難以保證。
參考文獻
[1] 2008年省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消化系疾病臨床診治進展研討班》培訓資料,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