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對醫院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推動著社區護理工作的不斷發展與深化;就醫模式逐漸發生了改變,陪護工已經成為社區醫院不可缺少的一員,經過規范化培訓的陪護工,承擔了護理中部分非專業、非技術性的生活護理工作,不僅解決了病人和家屬的后顧之憂,還緩解了由于護士不足造成的工作壓力,提高了整體護理的質量。
關鍵詞:社區服務中心 陪護工 培訓 社會影響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238-01
臨床陪護工是一個新興職業,隨著生活步伐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忙碌,在忙碌的生活當中,人們自然就會對一些事情的處理,對家庭成員的照顧,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這就需要專門的人來照顧家庭里一些在生活方面有些困難的人;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于就醫模式的改變,老年護理病房的大量開放,收治的病人主要是長期臥床病人、臨終關懷病人、老年癡呆病人及一些慢性病病人,于是陪護工的出現,為家庭解決了后顧之憂,也對醫院的護理工作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筆者結合實際工作情況,談談陪護工的培訓與管理方法,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臨床陪護工作的重要意義。
1 培訓陪護工
護工公司根據醫院總體要求結合醫院的規章制度制訂《陪護工管理制度》、《陪護工工作職責》、《陪護價格、標準及范圍《陪護工作檢查標準》等制度,使陪護工明確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并將有關內容在護工管理辦公室公示,請病人及家屬監督。在社區服務中心設立護工管理辦公室,派專人督導員負責日常管理工作,護理部定期對護工業務培訓,質量檢查,院部負責協調工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部制訂具體的培訓計劃,并指派科室護士長及高年資護士作為培訓老師,對新錄用的護工進行為期2周的崗前培訓,采用理論學習和跟班見習相結合,內容包括職業道德規范、溝通交流的技巧、服務內容和工作職責、病人生活護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如使病人舒適的口腔、頭發、皮膚護理的方法、病人進餐時的正確體位、整理床單位及鋪床法、便器正確使用、翻身叩背法、正確搬運病人、上下輪椅法、熱水袋的使用法等。由于陪護工文化程度較低,接受能力有限,培訓過程應簡單易懂,以實際操作應用為主。在崗前培訓的基礎上,繼續采取追蹤床旁培訓,每月進行1次大課培訓,以小組為單位互幫互學,科室護士長、護士專科指導相結合等多途徑培訓方式,不斷提高陪護人員的整體素質,滿足陪護工作的需求。
2 安全管理教育
確保安全是陪護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陪護質量的保證。由于社區服務中心收治的病人大多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病人,安全護理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們制訂了“住院病人常見意外事件的防范措施與應急預案”、“院內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流程”等制度及措施。通過看警示片、個案的講解,宣傳病區水、電的管理要求及防火、防盜等安全須知,讓護工牢固樹立安全服務意識。定期組織相關知識的培訓,讓其明白護工不能做護士的工作,如拔輸液管、調整輸液速度、為病人吸痰等,同時還要求護工與病人及家屬建立良好的關系,給病人以溫暖,經常與病人談心,及時將病人的病情變化及心理狀況向醫生、護士匯報。陪護工生活、工作大部分時間都在病房,與病人接觸最為密切,如果無自我保護意識,不僅無法履行職責,反而成為重要的傳播媒介和傳染源。為提高陪護工的自我保護能力,防止交叉感染,我們定期組織消毒隔離知識的培訓,教會護工正確的洗手方法,戴口罩和手套的重要性,為病人每完成一次生活護理操作后都必須洗手,教會護工識別生活垃圾與醫用垃圾并進行正確歸類。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應經常開窗通風,使空氣流通。公司還對每位陪護人員上崗前體檢及組織每年1次的定期體檢,避免了醫院感染的發生。督導員每天檢查,指導陪護工作,包括儀容儀表、服務態度、陪護質量,了解病人及家屬對陪護工服務質量的滿意度,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處理,防止事故及醫療糾紛的發生。護理部每月檢查陪護工作,采取床旁抽查、發放問卷調查表等形式考核陪護的工作質量,將考核結果交與護工管理處并與工資掛鉤。護工管理處每月召開1次例會,總結1個月來的工作情況,表揚先進,對不足的進行整改,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更好地服務病人。每一名患者住院時間不同,陪護工的工作時間也不同,長則幾個月,短則五六天。而節假日,往往是陪護工們最忙碌的時候,與家人一起過節往往是奢望。與早期的陪護工相比,現在的陪護工要求高了許多。除了照顧病人的起居,還要幫病人按摩,懂得一些病人的心理,能幫病人排解煩悶。若是照顧需要做理療的病人,還要求陪護工個子高、力氣大。有些病人還需陪護人員幫做語言、吞咽、肢體功能恢復等訓練。
3 討論
按照國家整體護理模式有關規定,醫院的病床與護士數之比只有不小于0.4,才能確保服務質量及做到對病人負責[1]。然而目前我國各大醫院還達不到這個標準。由于近幾年醫院病人逐年增多,平時加床的比例基本達到50%以上,而護士數量卻遠遠不夠,更不可能做到24小時陪護在病人身邊,陪護的缺口因此不可避免。另一個原因是大多數住院患者都離不開照料、陪護,假如將此任務全部交給家屬承擔,年輕的病人會心疼自己年邁的父母,年老的病人則擔心原本忙于工作、學習的子女身心疲憊。由于醫院無法提供足夠的護理服務,所以病人家屬只好向社會求助,于是醫院“陪護工”就這樣應運而生了。相當一部分病人家屬認為,“陪護工”確實為自己解決了不少的后顧之憂。而部分護士則認為,“陪護工”的出現,雖然在某種程度上為護士分擔了一定的工作量,但這也是無奈之舉,因為“陪護工”存在的不足是顯而易見的。首先他們在被雇傭前大多未接受過身體檢查,一旦有傳染性的疾病,將會傳染給被陪護的病人;其次,個別陪護工素質較低,有小偷小摸習慣。還有部分“陪護工”對病人極不耐煩,“陪護工”與雇主之間發生爭吵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再次,他們沒有經過正規培訓,照顧病人時達不到理想效果。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是病人或病人家屬單方面雇傭“陪護工”,作為醫院,也應針對“陪護工”制定相關規定,還可以通過類似護理工機構來為病人提供陪護工。從長遠角度來看,醫院必須完善醫療體系,不應該將“陪護工、”排除體系之外。當前,在滿足醫療護理的前提下,至少有60%以上的患者需要不同程度的生活護理,而醫院恰恰又缺乏專業陪護人員,在這種情況下,完全可以形成一個專門的陪護人員服務市場。醫療陪護的出現,既能滿足病人的需求,同時,也為下崗職工和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是一個極有潛力的大市場。
參考文獻
[1] 金技麗,張秀華,胡霞,等.專業陪護隊伍的管理方法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2(9):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