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刊理由
作為全省、全市中心城區,中共五華區委、區政府始終按照省、市對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要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始終秉承“跨越之基在于強縣,強縣之本在于特色”的理念,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取得顯著成績,2006年以來,連續6年名列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強縣”前列,其中5次位居全省首位。2011年,五華區再次位列云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十強縣”之首。
這里有最活躍的商業元素,這里有最高檔的寫字樓,這里有最繁華的商場超市……云南省第一個高新科技產業開發區在這里誕生,第一家國際大型零售商場在這里落地,第一條商業步行街在這里形成……
這里有被稱作“昆明華爾街”的南屏街,這里有濃濃風情的昆明老街,這里有被視為城市地標的順城雙塔……駐足南屏街,體驗現代商業文明氣息的沖擊;仰望順城雙塔,感受城市地標散發的氣質;置身老街,品味這個城市人文博物館延續千載文明的輝煌……
這里是五華,一個科學發展,實現縣域經濟持續領跑全省的領頭羊;一個和諧發展,實現傳統與現代交織、經濟與社會共榮的核心城區;一個跨越發展,實現社會經濟“華麗轉身”的高品質中心城區。
品質 實力 建首善之區
2011年是五華區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關鍵一年,全區搶抓橋頭堡建設機遇,堅持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緊緊圍繞中央商務區、泛亞科技新區、西翥生態旅游實驗區開發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2011年,五華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08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5.42億元,同比增長23.7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8.45億元,同比增長20.1%;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5.4億元,同比增長30.1%。引進內資實績89.68億元人民幣,完成市下達任務數的137.97%;引進外資1.068億美元,完成市下達任務數的178.04%。
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強則國家富。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石,自古就有“郡縣治,天下安”一說。為做大做強縣域經濟,近年來,五華區依托中心城區優勢,提出了打造都市經濟先行區的思路,構建起了一整套具有五華特色的經濟發展體系,結合自身實際,立足特色優勢,通過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優化經濟產業布局,提升經濟發展活力等途徑,不斷提升全區縣域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和水平,區域經濟始終保持了平穩、健康、協調發展態勢。
“十一五”期間,五華區社會經濟取得全面發展。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由303.34億元增至540.10億元,年均增長12.2%;財政總收入由22.35億元增至55.97億元,年均增長20.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68.01億元增至250.13億元,年均增長29.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481元增至19885.10元,年均增長1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4254元增至7577.80元,年均增長12.2%。
進入“十二五”以來,五華區全力搶抓橋頭堡建設機遇,堅持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緊緊圍繞中央商務區、泛亞科技新區、西翥生態旅游實驗區開發建設,不斷提升經濟實力、增強發展活力、優化城鄉環境、改善民生條件,全區經濟社會實現平穩健康發展,區域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隨著縣域經濟持續發展,五華區確定了“產業高端、文化彰顯、生態支撐、民生普惠、城鄉融合、跨越發展”的總體發展思路,以中央商務區、昆明泛亞科技新區、昆明西翥生態旅游實驗區“三大建設”為核心,通過構建“四帶、五組團”的產業空間布局,促進產業聚集和高端升級,努力把五華區打造成區域性國際城市最重要的商務商貿、金融服務、科教信息、文化創意“四大中心”。五華區以促進轉型發展為主線,以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為重點,以科學規劃為基礎,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全力構建都市經濟新格局。
目前,五華區已初步搭建起中央商務區、泛亞科技新區和西翥生態旅游實驗區互為支撐的發展格局,拓展了縣域經濟發展空間,進一步加快推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努力建設現代新昆明和區域性國際城市首善之區。
產業 科技 謀優勢突破
為進一步實現加速產業升級和科技突破,五華區加強區域統籌,全面推進中央商務區、昆明泛亞科技新區、昆明西翥生態旅游實驗區建設,有效拓展發展空間。
依托中央商務區優勢,昆明金鷹天地購物廣場、邦利·嘉年華等一批重點項目建成投運,新增商業面積近50萬平方米,連續兩年在全市樓宇經濟、總部經濟考核中名列第一;昆明泛亞科技新區建設強力推進,初步形成了片區縱橫交錯的骨干路網,土地整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科倫集團科域商務中心、普洱茶文化科技中心等一批重點產業項目相繼落地開工建設;科學指導實施西翥片區綜合開發建設,啟動了桃園遷村并點試點建設。作為區域性國際城市高品質中心城區,其核心要圍繞商貿商務、金融服務、科教信息、文化創意“四大中心”建設穩步推進。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轉變,五華萬畝農業園區成功申報為全市第九個重點農業產業園區。
促進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提質增效是五華區傳統優勢和轉型發展的客觀要求。為此,五華區重點加強優化中央商務區載體建設,東方柏豐首座商務中心、南屏世紀商務中心等一批重點項目快速推進,主城核心區品質得到提升;加快“退二進三”等城市更新改造項目建設,與北市區重點項目逐步連片形成沿龍泉路的經濟副中心;連片推動加快沿地鐵3號線區域的改造和地鐵站點的建設,打造一條連接西北片區的新興產業帶;依托一二一大街優勢,加快中央智力區建設。此外,大力提升現代服務業業態品質,積極發展商務中介、電子商務,著力壯大法律、會計、審計、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等專業服務機構;實施多元化融資,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園區建設、基礎設施、基礎產業等領域;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深化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圍繞融資突破、土地整理、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和項目建設,提速昆明泛亞科技新區建設。積極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園、科技產業示范園、地理信息產業園等項目落地,引進3個億元以上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形成科技創新特色鮮明的發展格局;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生物技術服務、光電子、新材料、軟件與服務外包、物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產業聚集;積極申報特色園區,與五華科技產業園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引導優質生產要素向五華科技產業園聚集,縱向延伸產業鏈,打造高新科技產業集群;完善金鼎科技園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打造服務全市、全省的高新技術服務基地;強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和省屬企業的合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緊緊抓住山地型城鎮建設機遇,著力引進能支撐區域發展的產業項目,加快全域城鎮化步伐。加快打造桃園山地型城鎮,完成新型產業園區規劃研究,啟動昆明五華創意產業園建設,積極申報市級特色產業園區;積極引導體驗休閑、生態娛樂、文化創意、康體運動項目上山,加快建設昆明環球動漫文化產業體驗園,打造全省文化、動漫、創意中心;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形成以專業化農業園區為支撐,集生態旅游、科技示范、專業生產于一體的都市型、體驗型農業發展新格局。完善交通體系,實施沙朗河生態景觀打造工程,加大水庫除險加固力度,實施桃園自來水并網、西翥引調水等工程,科學布局自來水廠選址,逐步解決片區供水難題。
宜居 宜業 促成果共享
基礎設施的提升是縣域經濟承載能力的保障,也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成果共建共享較直接的一環。近年來,五華區著力加大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的投入,取得了新的進展。
城鄉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自加壓力加快推進“昆明城市交通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道路建設任務,建成道路已達24條,2011年內完成投資10.1億元;有力配合城市地鐵、昆武高速、西北繞城線等重點工程的實施,西北三環實現閉合,轎子雪山旅游專線五華段試通車;城市更新改造步伐加快,城中村改造全年實現投資71.59億元,28個村順利啟動回遷安置房建設,竣工面積達94.5萬平方米。
大德寺雙塔公園、云南飯店等舊城改造項目穩步推進,城市管理及環境品質建設取得新突破。“十一個零申報”、面山植被修復、水源區及河道綠化、市容環境衛生整治等工作扎實推進,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四創兩爭”工作成果。圓滿完成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的各項工作,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生態區創建工作有序推進。城鄉園林綠化工作成效顯著,累計新增城市綠地256.6公頃,種植喬木37.2萬株,打造了石盆寺郊野公園、溪谷公園、銀杏公園等一批園林綠化新亮點。2011年五華區榮獲第二屆“中國低碳生態示范區”稱號。
城鄉居民收入持續提高,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951元,實際增長10.0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8821.60元,實際增長10.9%。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25萬人,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率先在全省建立覆蓋城鄉的特困群眾醫療救助制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步伐加快,1500套公租房、2072套經濟適用房基本完工,3006套政企合建廉租住房穩步推進;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順利完成五華實驗中學整體搬遷新校區建設工作,昆八中成功晉升為一級一等中學;加快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率達到90%以上;文化建設取得新成果,成功舉辦第五屆昆明海鷗文化節,完成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科技工作榮獲“2011年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區”,科普工作榮獲“2011—2015年度全國科普示范區”稱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老齡工作、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榮獲“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轉型 升級 筑發展高地
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民營經濟的實力和社會貢獻日益突出,已逐步成為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經濟成分,成為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生力軍,并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大好勢頭。
五華區歷來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近年來,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橋頭堡建設等機遇,圍繞高品質中心城區建設,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狠抓落實,打好了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戰役。經過多年努力,民營經濟已成為五華區區域經濟中發展最快、潛力最大、最富有活力的經濟成分,在推動全區經濟增長、優化產業結構、財政增收、促進就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和其他縣(市)區不同,五華區民營經濟一直注重向商務、樓宇和園區發展。在此過程中,五華區始終堅持服務理念,著力引導民營企業往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經過多年培育和發展,全區擁有含辦事處、分支機構和區域性總部的世界500強企業32戶,國內500強企業47戶。2011年,民營經濟占全區GDP比重高達43.6%。
數據顯示,“十一五”以來,五華區民營經濟總量和規模逐年增長,呈現較快發展勢頭。截至2011年底,全區個私企業53804戶,同比增長11.86%;全區民營經濟增加值完成265.12億元,同比增長12.2%,占全區GDP的比重為43.6%,占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比重為23.6%。民營經濟發展實力也不斷提高,截至2011年底,在五華區登記注冊的民營企業注冊資本金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6435戶,其中注冊資本金上億元的民營企業有69戶。民營經濟對社會經濟的貢獻日益突出,2011年全區民營經濟實現上繳國家、省、市、區稅金42.96億元,同比增長36.38%,占全部財政總收入的62.57%,民營經濟已成為地方財政的重要稅源。
營造發展氛圍,拓展發展空間,掃除發展障礙,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是五華區長期的堅持和付出。在此過程中,通過優化服務環境,完善政策保障,五華區營造了利于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服務環境、經營環境、社會環境。同時,圍繞中央商務區建設,按照“一心四片”發展布局,不斷鞏固南屏步行街商貿核心地位,促進順城街片區國際化、文明街片區民俗化、威遠街片區精品化、祥云街片區休閑化,中央商務區逐步形成從點到線、連片繁榮的態勢。
通過大力培育樓宇經濟和總部經濟,截至2011年底,全區商務樓宇達172幢,近4800戶民營企業入駐樓宇,2011年稅收過千萬元的樓宇達36幢,億元樓宇達6幢,先后引進了一大批世界500強、國內500強區域性總部企業和規模大、效益好、成長性強的優質民營企業。作為一個城市次中心、一個承載著五華區未來發展后勁的科技新城,泛亞科技產業區也迎來了聯想科技城、普洱茶科技文化中心等一批重點項目落戶。未來,民營經濟將在五華區的發展史上書寫出濃墨重彩的一筆。
機遇 突破 繪宏偉藍圖
“十二五”時期,是五華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推進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和攻堅克難的關鍵期。為謀劃好“十二五”期間全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共五華區委、區政府完成了一系列前期重大研究課題和專項規劃編制,深化對“兩強一堡”戰略的認識,借鑒先進發達地區經驗,制定了“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
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五華區突出發展的差異性,集聚發展新優勢,即充分利用作為主城區市政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完備、交通發達、通訊便捷,城市生產、流通、服務、開發四大功能日趨齊備、承載功能逐步完善的區位優勢;充分利用轄區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科教機構薈萃、高素質人才聚集等無法復制的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全區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精簡、政務環境更為務實高效的環境優勢。抓住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及實施橋頭堡戰略的兩大機遇,圍繞“創新推動、彰顯優勢、轉型發展、引領跨越”的工作要求,把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與實現五華科學發展新跨越有機結合,堅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聯動,打好園區、縣域、民營經濟“三大戰役”,加快推進中央商務區、泛亞科技新區、西翥生態旅游實驗區“三大建設”,打造“四個中心”,推動產城一體化、文旅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努力開創縣域經濟發展新局面。
“十二五”期間五華區的發展思路是“產業高端、文化彰顯、生態支撐、民生普惠、城鄉融合、跨越發展”;總體目標是:努力實現“四翻四超一同步”,即地區生產總值翻番超千億元、人均GDP翻番超十萬元、財政總收入翻番超百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翻番五年累計超兩千億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與經濟總量實現同步增長,努力把五華打造成為都市經濟先行區、文化傳承魅力區、生態宜居品質區、全域城鎮化示范區、平安和諧幸福區,努力建成區域性國際城市高品質中心城區,為全市建設美好幸福的新昆明和區域性國際城市而努力奮斗。
為此,全區將重點實施“23468發展戰略”:圍繞兩大目標——富民和強區;聚力三大建設——即推進中央商務區、昆明泛亞科技新區和昆明西翥生態旅游實驗區建設;打造“四個中心”——即全力打造橋頭堡城市最重要的商貿商務中心、金融服務中心、科教信息中心和文化創意中心;實現六大領域新突破——即努力在現代服務業、新型工業化、城市更新改造、文化建設、對外開放、社會管理創新等六大領域實現突破,推動跨越發展;打造八大產業集群——即集中打造金融服務、文化創意、生態旅游、科教研發、商貿流通、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現代都市農業等八大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結構優化、要素集中、技術先進、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都市產業體系。
按照“南強、西進、北拓展”的城鎮化拓展思路,突出“點、線、面”結合,以構建中央商務區、泛亞科技新區、西翥生態旅游實驗區“三大建設”為核心,以重大經濟軸帶為骨干,以聚集的特色功能區為支撐,五華將在“十二五”期間加快培育“四帶五團”產業空間布局。通過3年至5年的時間,初步構建青年路至龍泉路現代服務業聚集帶、人民中路至眠山總部經濟聚集帶、一二一大街至學府路科教信息產業帶、轎子山旅游專線生態旅游經濟帶四條經濟帶;并在軸帶上打造中央商務區、中央智力區、紅云總部經濟聚集區、昆明泛亞科技新區、昆明西翥生態旅游實驗區五大功能組團。突出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都市現代農業“四業”并舉,依托五大功能組團,注重內培外引,著力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符合“兩型”社會發展要求的現代產業體系。
務實 創新 促跨越發展
未來,身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領跑者,五華區將以更高的起點、更寬的視野,以“強滇之基在于強縣,強縣之要在于跨越,富民之源在于縣強”的理念,進一步作好構建首善之區這篇大文章,高點定位,創新推動,努力開創縣域經濟發展新局面。
一是堅持高點定位,特色取勝。從區域經濟的競爭態勢來看,特色就是潛力,就是競爭力,就是生命力,抓住了特色,就牽住了縣域經濟發展的“牛鼻子”。作為2011年度全省縣域經濟十強縣之首,要想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必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五華區的資源優勢和特色,聚焦重點、強化優勢,突破弱項、強攻難點,充分挖掘出自身發展潛力,主動實施錯位發展,回避同質競爭,把“特色”做大、做強,使“特色”上規模、上檔次,走以強化功能、提升品質為主線的特色發展道路,最終實現用特色產業帶動縣域經濟的整體大發展。
二是深化改革開放,活力制勝。積極參與區域合作和國際分工,實施大開放戰略主動融入城市發展的國際潮流,建立健全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市場體系,提升五華國際化程度,建設創新活力之區。通過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增強透明度和公開度,優化發展軟環境;始終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最大限度地強產業、培稅源、保增收、促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積極支持引入社會資本;通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土地整理與合理利用,鏈接項目開發,提高區級投融資平臺的融資能力,形成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強有力的支撐。
三是加大城鄉統籌,調整布局。突破城鄉割裂、城鄉二元體制機制,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實現城鄉之間的有效銜接,加快形成產業功能互補、公共服務設施布局一體化的聯動發展格局。用好用足國家低丘緩坡地綜合開發試點差別化土地政策,加快片區土地一級開發整理進程,建立相對集中、穩步增長的政府投入機制,積極推動產業上山、城鎮上山。以重大經濟軸帶為骨干,以聚集特色功能區為支撐,有效聚集先進生產要素,承載高端生產和服務職能,全面形成一個網絡式產業布局模式,實現功能組團內外聯動、功能互補、資源共享、和諧發展的生產力布局。
四是強抓都市經濟,由“大”轉“強”。著力構建“一心四片”中央商務區發展布局,鞏固南屏步行街商貿核心地位,促進順城街片區國際化、文明街片區特色化、威遠街片區精品化、祥云街片區休閑化,中央商務區逐步形成從點到線、連片繁榮的態勢。更加突出文明街片區、順城街片區的商務功能,優化升級以翠湖、昆明老街為核心的都市旅游商業片區,積極培育樓宇經濟、總部經濟,加快服務業提速升級步伐,大力發展商務中介、信息咨詢、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推動服務業向高端化、高附加值、高帶動力方向發展。同時,以優化布局、提升層次為重點,著力打造南屏步行街片區、翠湖小西門片區、紅云龍泉路片區三個“百億元商圈”,放大五華區產業發展的集聚帶動效應,整體打造具有較強輻射能力的全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五是推進新型工業,發展特色。2004年區劃調整后,五華區的產業結構由原來的“三二一”變為“二三一”結構,工業在全區經濟中支撐地位明顯。未來,五華區將進一步優化產業之間和產業內部結構,全面實施“園區提檔升格”“千億元園區產業培育”和“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工程,繼續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鼓勵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效應明顯的大項目、好項目、大產業、好產業進入園區,加快發展集約、高效、特色及多層次的現代新型工業,優先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鞏固和提升煙草、冶金等傳統產業,促進工業經濟規模擴大、結構優化、速度加快和效益提升。
六是推進社會建設,成果共享。持續加大社會事業投入力度,著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讓人民群眾切實分享發展取得的成果。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突破性發展民辦教育,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實現人人享有醫療衛生服務,力爭使公共衛生服務向全國先進水平靠齊。著力建設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三大體系,做好基本藥物制度完善工作。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促進婦女兒童事業、老齡事業、殘疾人事業健康發展。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建設普惠型社會保障救助體系,完善臨時救助、低保救助、醫療救助等救助機制。著力落實住房保障制度,加快推進廉租住房、公租房、經濟適用房、限價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同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切實以改革發展的成果取信于民。
七是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環境。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理順職責關系,強化權責一致。合理設計考核指標和測評方法,完善評價考核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對發展縣域經濟的相關指標實行目標管理,納入全區年終目標管理考核,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同時,提高經濟服務管理效能,完善聯系服務企業長效機制,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的政務環境、政策環境、執法環境和社會環境。
八是強化考核指標,分解落實。《云南省縣域經濟發展爭先進位評價體系及考核辦法(試行)》明確了發展速度與總量并重的新的工作評價體系,五華區將結合實際開展專題研究,將縣域經濟考核的六大指標進行細化分解,研究制定可行的目標管理方式,形成上下銜接、責任落實、協作有力的具體落實機制。緊緊盯住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六大重點指標,動態監測掌握進度和完成情況,認真分析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及時研究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措施。同時,還要加大督辦反饋、跟蹤問效力度,掌握工作進展,推動工作落實。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五華區建設現代新昆明和區域性國際城市首善之區的核心工作,也是五華區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實現科學發展新跨越的重要支撐。
2012年,五華區經濟社會發展再創新佳績。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30億元、增長14%,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0.49億元、增長21.2%,實現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27.93億元、增長23%,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40.01億元、增長12.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0億元、增長19%,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083元、增長1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10615.67元、增長20.3%。為全省“穩增長、沖萬億、促跨越”和全市GDP邁上3000億新臺階作出了積極貢獻。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五華區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在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和昆明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牢牢把握重大機遇,乘勢而上,順勢而為,打基礎、抓重點、求突破、謀跨越,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推動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