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詞證明你懂京滬高鐵”
參考答案:虹吸效應、過道效應、錯位發展
一座城市要想在高鐵時代穩穩立足,就必須積極“思考人生”,放眼全局、找準定位,以更開放的心態應對機遇和挑戰。
巴神在球門前鬼使神差的左顧右盼,讓“思考人生”成為今年夏天的流行風潮。一時間,球場內外跟風者無數,先有C羅屢失單刀,再有阿爾沙文手捧村上春樹名著場邊苦讀,到后來荷蘭全隊干脆集體陷入對人生的思考……追隨者前赴后繼,“思考”的結果大多不太樂觀,“思考人生”好端端的一個積極的短語,硬是被染上了調侃的消極色彩。
球場上單刀的機會不容“思考人生”,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機遇面前,“思考”一下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知道“同城效應”?那你顯然沒有深入思考過京滬高鐵。在京滬“頭腦派”的話題中,“虹吸效應”“過道效應”才是熱議詞。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軌道交通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良性影響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高速軌道交通通車后,依托鐵路的通道優勢,人才、資金等各種要素將呈現出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單向快速轉移的趨勢,這就是所謂的“虹吸效應”。
前景雖一片光明,卻也不能盲目樂觀。與“虹吸效應”相對的,還有一個詞叫做“過道效應”,是說在軌道交通通車后,高鐵站所在的城市也可能因為交通的便利而成為大城市的“過道”,不僅沒有引來豐富的資源,反而被沿線其他大城市吸走人流、物流。
這就像硬幣的正反兩面。京滬高鐵不僅加強了沿線城市的交流,也拓展了各地政府和人民的眼界。正像沿線許多地方政府所意識到的那樣,京滬高鐵是一把“雙刃劍”。它加強了沿線城市間的溝通合作,也將促使沿線城市在一個新的共同的平臺上展開競爭。而一座城市要想在高鐵時代穩穩立足,就必須積極“思考人生”,放眼全局,找準定位,以更開放的心態、更新的思維應對隨高鐵而來的機遇和挑戰。
當年,美國東北鐵路線串起紐約、華盛頓、波士頓、巴爾的摩、費城等城市,逐漸形成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分工,高科技、金融、教育、港口運輸等產業“錯位發展”、相互補充的格局。而今天,京滬高鐵對中國區域經濟的意義與美國東北鐵路線接近但功效會更強大。
京滬高鐵還未開通時,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教授孫章就分析說,京滬高鐵將以“高速”縮短地區之間的經濟距離,推動區域經濟聯動發展。不少專家也指出,京滬高鐵將為長三角產業轉移提供更大空間。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突出的交通優勢,企業可以放心地將總部、研發中心、營銷中心設在上海虹橋之類產業發展成熟的大城市,而將耗費較多人力、土地和資源的生產工廠向京滬高鐵沿線其他城市轉移。
從北京開出的高鐵列車,在山東停靠的首個城市是德州。德州地處黃河下游,火車所過之處,全是一望無際的沃野。北京市大鐘寺一位超市老板在考察德州之后,立馬決定在這里建立起一個綠色蔬菜基地,用高標準保證蔬菜生產安全。地價便宜的德州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面前形成了比較優勢。
此外,摸準了現代人喜歡郊游、采摘的特點,德州當地正在興建一個大規模的農業產業園。從有機核桃園、到綠色葡萄園,面積都達千畝之巨,也是一個錯位發展的佳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