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克斯的感受總是和一些宏大的事物相連,拉丁美洲的生活、西語文學、第三世界的信念,無不顯示出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0世紀80年代,加西亞·馬爾克斯,用他那極富拉美文化風情的《百年孤獨》,為中國作家打開了一片新天地。陳村在與王安憶“對話”時曾直接承認:“應當感謝加西亞·馬爾克斯,感謝《百年孤獨》的譯者與出版者,正是這部小說,打消了我們在文化上隱現的自卑。”
同處于第三世界的作家,邊緣文化的書寫者,所能給予彼此的慰藉和共鳴,也許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現在,《我不是來演講的》浮出水面,這本演講集收錄了馬爾克斯從1994年到2007年的演講稿。
其中不只一篇談到了他對于演講的排斥和恐懼,但無論如何他還是講了。這些由演講所創造的文字,帶著書寫無法企及的靈動和自由,或許會讓人尋得一條逼近馬爾克斯內心的小徑,一份讓普通人也能產生共鳴的新模式。
馬爾克斯的感受總是和一些宏大的事物相連,拉丁美洲的生活、西語文學、第三世界的信念,無不顯示出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份感受放在如今似乎已經有些不合時宜。雖然每天一打開網頁,滿眼都是巨大的變化,政治上的變動一個接著一個,但人們的焦慮卻是極度內在化的。
我們擔心更多的是能不能買到房子,能不能找到一份一份穩定的工作,能不能在30歲之前把自己嫁出去。可是讀完這本書,我就在想,我們是不是忘記了什么呢?忘記了該如何有尊嚴的生活,忘記了通過努力也把尊嚴給予他人,忘記了我們應該創造一種,用馬爾克斯的話來說是“全新的、顛覆性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不會連如何死,都掌握在別人手里,愛真的存在,幸福真的可能,那些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也終于永遠地享有了在大地上重生的機會”。這種充溢80年代的理想主義激情難道真的消逝了么?還是,只是我們忘記了呢?
本書的翻譯尤其好,樸素,又極具詩意,西語和漢語的美感完美融合,讓馬爾克斯對生命的熱情與堅定,可以穿越一種文化而直逼中國讀者的內心。
書在前面附上了幾張馬爾克斯的照片。照片中他表情柔和,眼神篤定,顯示出一種歷經世事卻仍滿懷希望的溫情,仿佛在告訴人們他曾在拉丁美洲繪畫75年畫展開幕式上說過的話,“相信吧,會有更多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