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聽廣播的嗜好,這個嗜好從童年相伴我一路走來,不但沒有因歲月流淌而激情衰減,反而隨著臉頰皺紋的深陷越來越加重,我一天不聽廣播就覺得缺了點什么,全身不舒服。“小喇叭”里傳出的聲音好聽極了,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愉悅,更讓我了解了偉大祖國的前行歷程,知曉了世界風云的變化。“小喇叭”里的世界太大了,我喜歡“小喇叭”,常為自己有這個嗜好而竊喜。
我的童年是在鄉村度過的,那時家里沒有收音機,更談不上看報紙,唯一了解外面世界的途徑就是村頭懸掛在樹上的大喇叭。“大喇叭”每天分早、中、晚3次廣播,每次播出的第一條總是大隊通知,接著就是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節目,我最愛聽的就是《新聞和報紙摘要》欄目和孫靜修爺爺主持的《小喇叭》節目。那時的我盡管年齡小,卻承擔了幫家里割豬食菜的活兒,收聽“大喇叭”廣播的時間就只有晚上了。
每次“大喇叭”開播前,我都搬個板凳坐在院中焦急地等待,不停地看家里的掛鐘,盼著早點開播。“大喇叭”的播放時間有限,常常是廣播結束了,我還呆呆地坐在漆黑的院中不愿回房,為此不知挨了多少父母的責罵。有幾次“大喇叭”壞了,我仍在寒冷的戶外一直等待,還不停地跑到鄰居大叔大嬸家打聽什么時候“大喇叭”能修好,弄得大人們都另眼看我,懷疑這孩子是不是得了病,也免不了挨上一句“少聽一次能死啊”的訓斥。
上小學后,我對廣播的眷戀更強了,總在幻想著怎樣才能把“大喇叭”接到自己家里,聽著更方便。一次,遠方的姑父到我家做客,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姑父。有一肚子墨水的姑父笑著說:“這個不難,很容易實現。”我頓時驚喜不已,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瞪著一雙疑惑的眼睛望著姑父。姑父告訴我,只要把金屬線圈纏繞在磁鐵上,然后把一個鐵皮盒粘貼到磁鐵上,再把線圈一端與房前電線桿上的大喇叭線接上,線圈另一端與大地連接,一個簡易的“小喇叭”就制成了。原來就這么簡單啊!我如夢初醒,激動得一夜都沒有睡好。
第二天,我早早起來,按照姑父教的方法,背著父母把待修掛鐘內的馬蹄型大磁鐵偷偷卸下,找來泛著金黃色的金屬線圈就往磁鐵上纏,纏繞一圈就興奮一陣。當時我并不懂得線圈與磁鐵、線圈直徑與線圈匝數的關系,只認為線圈纏得越多越好,直至把磁鐵纏滿為止。之后我又從垃圾堆里找來一個舊鐵皮罐頭蓋,貼在磁鐵上,然后爬上電線桿把喇叭線接好,再匆忙溜下電線桿把地線接上,之后就忙著跑到自制的“小喇叭”旁聽聲音。小伙伴們也圍在我身邊想一聽為快。但無論我怎么敲打罐頭蓋,怎么擺弄檢查接線頭,“小喇叭”就是一點聲響也沒有。我急得一頭汗,不知如何是好。
正當我無計可施時,大隊電工恰巧經過這里。他看了我的“杰作”,笑著告訴我,你纏繞的線圈根本就不是漆包線,而是普通的銅線,所以“小喇叭”不響。接著他向我詳細介紹了漆包線與銅線的區別,并幫我弄來了一些漆包線,鼓勵我不要氣餒:“‘小喇叭’離你越來越近了。”我欣喜若狂,煩惱霎時云消霧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