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日常對與茶事相關的事和文化,習慣上是分了幾個層次的,依序講應該是喝茶、品茶、茶藝,最后才是茶道。普通老百姓更習慣說喝茶、吃茶,說到茶道都會覺得那是很深很玄的事了。
但在日本則不同。日本人在15世紀將茶道晉升為一種信仰,所以岡倉天心在他的《茶之書》中把愛茶道的人說成茶道信徒。他說:“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笨梢娙毡救税巡璧揽吹枚嗝瓷袷ァN也]有親身體驗過日本茶道的神圣,只是從書中略窺一斑,但就自己對茶文化的理解,是不太喜歡日本茶道的。在我看來,它更像祭祀。那過于考究的茶舍、茶具以及繪畫與插花藝術的要求和程序,把喝茶這樣一個放松身心的過程搞得無比繁瑣,又如何普及到尋常百姓家呢?
中國人在喝茶這問題上隨和多了,上中下層的人各得其所,粗茶也好,貢茶也好,陶碗也好,精瓷也好,山下茅舍也好,宮殿亭閣也好,皆能其樂融融。這種態度是否更接近茶道呢?
茶之道向來就是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喝茶是一種介于物質和精神之間的行為,最起碼的前提是要買得起茶。如果處在民不聊生的時代,喝茶都是奢望,更別說品茶以及茶道了。中國的經濟現在已令世人刮目相看,但我們不難發現,在喝茶這件事上,我們有時或許已丟失了唐宋的風雅,而淪落得只是“喝個味道”了呢?
這真是個深刻的問題。
曾經,中國下從平民陸羽、上到為帝王的趙佶,都為茶著書立說。可見當年喝茶這件事在百姓與王公貴族看來都是一件雅事,所以才會在一千多年前就將喝茶上升到藝術和哲學的境界。在那些詩詞歌賦盛行的年代,茶作為一個元素走進了千萬首詞賦中,成為今天我們只能仰止的夢幻。茶從被發現、被應用到與文化攜手,是一個物質到精神的歷程,一旦走上了這條路,它注定就永遠有文章可做。即使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那樣紛亂的日子里,也有很多人在思考喝茶的事,比如周作人就說:“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逼鋵崳嘀凶鳂肥侵袊娜说钠犯?,也是茶的品格、茶道的品格。
在中國,儒釋道都有靜寂的文化。“靜能生慧”“篤靜”等等,都是講清靜才能得道,才能返璞歸真。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在中國是根植入骨髓的文化,似乎在文人的意識里沒必要特別提出。而喝茶這件事,更多的是應該帶來快樂感受的。中國人有分享的習慣,有了好東西忍不住就想與知己好好地分享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