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工作在很多組織進行一段時間后,很容易陷入持續性不足、生命力不夠的情況,大家對知識管理的熱情大大降低,由原來的渴望、熱心參與,變成應付了事,甚至擱置一旁。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知識管理工作伊始,大家對未來知識管理的愿景都有著美好的設想,在前期組織的知識管理更多會聚焦在如何快速構建知識庫,把以往已有的知識納入到統一體系中,而忽略了知識應用問題,這就導致大家在經過一段時間工作后,依然沒有體會到知識管理的好處,自然對其熱情逐步降低,甚至產生懷疑。所以,在知識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不可忽視。只有持續調動大家的參與,才能夠保證知識管理順利有序的推行下去,從“人”的因素角度,要做好三件事情:
1.區分組織內人員角色
對于知識管理工作而言,所對應的受眾群體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知識交易員/經紀人、知識擁有者、知識獲取者。知識擁有者往往在某個領域有較為精深的研究,有比較多的經驗、技能積累,我們需要從其中獲取有價值的知識,而知識獲取者希望能夠通過知識管理工作獲得某方面的知識,有這兩個角色可以理解組織內的知識供需關系建立起來了,但要完成知識的交流,還需要更重要的第三類人員:知識交易員/經紀人。他們往往在組織內比較活躍,經常傳播分享一些新的知識、理念,是知識管理的忠實擁護者。
對組織而言,要保證知識管理在內部的持續推動,就要充分重視并發揮知識交易員的價值,給這個群體創造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帶動內部的知識管理工作,由其定期以及不定期的組織內部交流活動,并將其知道的知識擁有者推薦給知識獲取者,促進內部的知識分享與傳播。
因此,從人的角度考慮,我們需要第一時間對這三個群體有所界定,并明確哪些人員可以擔任“知識交易員”角色。
2.考核與激勵不能少
人天生存在惰性,不論做什么事情,當初始的熱情消退后,自然會對這件事情不積極。人對待知識管理同樣具有這樣的特點。要保證組織知識管理能夠長效推行,在找到合適的知識交易員的基礎上,還需要加強考核和激勵,從而減少因為人的惰性而帶來的知識管理工作不持續。
要做好考核和激勵工作,需要有專人負責,由所謂“知識管理員”來監督、監控組織內個人知識管理工作的執行情況,定期給出組織內各部門、個人的知識管理執行報告,可以從定量和定性兩個角度進行評判,比如,考核部門內部知識交流發生次數、知識創新文檔的完成篇數、創新成果數量、員工知識管理系統平臺訪問次數等量化指標,并配合一些定性指標,比如,員工對知識管理的認同度、已有知識文檔的質量等定性指標。基于相對科學的考核給出其知識管理的執行情況。
在考核的基礎上,進一步需要考慮激勵問題。對于組織內員工的激勵,應該既有“正激勵”,又有“負激勵”。對于知識管理的正激勵,不能單單考慮物質層面,更應該考慮“精神”層面,比如,內部定期評選最佳知識管理部門、個人,最佳知識成果等,并通過一定的形式進行廣泛的內部宣傳,從而創造一些知識管理明星,甚至推動個人成為某領域的內部專家。在“正激勵”方面,往往精神層面的激勵更為有效。而在“負激勵”層面,建議可以多考慮物質層面,比如將知識管理工作與個人績效相掛鉤,基于個人完成情況,以確定個人績效的評定與發放。通過這樣有“推”有“壓”的激勵方式,讓組織內擁護知識管理的個人快速脫穎而出,并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知識管理工作中。
3.定期組織知識管理階段目標/成果修正
知識管理的推行是一個過程,可能在推行開始,我們設定了比較完美的知識管理目標,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具體工作后,可能原來設定的目標與現實情況有所偏離,這時,應該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知識管理階段目標的修正工作中,讓大家一起討論,審視我們應該達到什么具體的目標,可以從中獲得什么,接下來的工作重點在哪里,等等。通過這樣的過程,讓大家感受到知識管理是“大家”的知識管理,不是領導的或某個群體的工作。
同時,對于已經產生的部分重要知識成果,可以由知識交易員組織相關的知識擁有者、知識獲取者進行交流溝通,大家共同探討成果的有效性,以及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做調整補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一定部分的成果是精華的,也保持成果的吸引力。
要保證知識管理在組織內的推行,可能從人的角度,不單單要考慮以上三件事情,但這三點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各組織可以根據自身需要以及組織特點進行針對性分析,對以上建議進一步斟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