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教師應注重在計算教學中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
關鍵詞:計算教學;三維目標;數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闡述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目標,我們簡稱為“三維目標”。這使我們的數學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更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學生的情感與態度。但在計算教學中,許多教師為提高計算題的正確率與速度,至今仍實行“題海戰術”,使計算教學失去了應有的魅力。這就要求廣大數學教師對計算教學的目標、內容、價值取向必須作新的思考。課程標準提出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基本理念,同時對計算的要求作了大幅度調整。那么,如何在計算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呢?
一、激發探索熱情,體現情感與態度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思維同他的情感分不開,這種情感是發展兒童智力和創造力極其重要的土壤,學生只有在情感愉悅的氣氛里,思維才會活躍。”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激起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物質環境,又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我們應該充分相信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和共享,鼓勵學生遷移運用,向困難挑戰,使學生擁有探究新知的信心和渴望。
在教學三位數加三位數的筆算時,由于它和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相同,課前我把情境圖中的143,126改成了43和26,先讓學生計算43+26,學生做得非常好。我大加贊賞,趁學生為自己感到自豪時,話鋒一轉:“如果把它變成三位數你還會算嗎?”學生勇敢地答道:“會?!比缓鬂M懷信心地解決新問題。當改成143+126時,我并沒有做任何點撥,只是不斷地鼓勵學生:相信你一定能做得非常正確。結果,所有的同學都做對了。新的問題迎刃而解,不但使學生的信心倍增,還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
二、主動嘗試,經歷過程與方法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經歷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們沒有親身經歷,在學習時,課程要傳授的知識往往對他們毫無意義。”但教師不教,就讓學生去嘗試,能做對嗎?首先,小學階段的計算主要安排自然數、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等內容,這些內容都存在著內在的聯系,除了初始概念的內容外,均具備遷移的條件。其次,學生先行嘗試計算,會有三種結果:一是學習遇到困難,遇到障礙,產生困惑,無法繼續計算。這正是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是教學的重難點,是教師大顯身手的地方。二是學生的嘗試產生了個體間的差異、出入,出現爭議,這正是學生運用知識練習闡述自我觀點,形成邏輯思維方式,鍛煉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三是學生的學習取得了嘗試的成功,成功所產生的喜悅將會激發學生更加主動地去學習的興趣,成為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動力?!安唤潭獭辈徽墙虒W的理想境界嗎?可見,無論出現哪種結果,都是既能充分展現學生的思維,又給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平臺。
例如,教學例題306÷3時,由于學生前面有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基礎,我就讓學生嘗試計算。有許多同學算到0÷3時便無從下筆了,學生無從下手的地方便是學生思維上的障礙,是教學的重難點。嘗試計算的目的就是讓不同的學生暴露他們思維的真實情況,給學生展示的舞臺。這時,我讓全班同學一起研究:遇到了什么問題?這道算式和前面學習的什么知識有聯系?再比較一般算法和簡便算法。此時,學生的錯誤不是絆腳石,而是學生理解和內化知識的階梯。
在嘗試計算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注意兩點:(1)充分預設,把握全程。(2)比較反思,強化算理。
三、再次嘗試,內化知識與技能
在第一次嘗試中,部分學生發生錯誤,在教師及時矯正和指導后,他們心理上期望獲得成功,所以教師必須給學生第二次嘗試機會,使其成功,尤其是嘗試計算時所犯的錯誤,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它再次出現,讓學生在不斷的互相糾正中內化算法,形成技能,讓那些在第一次嘗試中失敗的同學有機會體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荷蘭著名學者弗賴·登培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痹谟嬎憬虒W中利用計算本身的思維魅力,通過學生的嘗試和教師的組織、引導,引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讓學生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體驗數學方法的運用等,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三維目標的實現正是學生具有持續發展的素質的體現,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茅村鎮任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