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懶”教師可以培養(yǎng)出巧學生,這種“懶”,是一種教學智慧,能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懶;主體地位;課堂資源
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是尊重教育規(guī)律的體現(xiàn),也是我們對過去的語文教學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選擇。“保姆式”的教育,結果只能使學生永遠不會自己走路,也不會自己揀食吃。過去的語文教學,教師一味地滔滔不絕地講,就如說書一般,大唱“獨角戲”,使學生因過于“高雅”而一頭霧水,因太多的旁征博引而暈頭轉向,語文教學走進了“高消耗、重負擔、低質量”的死胡同。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要想真正地落實課程標準要求,要想很好地實現(xiàn)素質教育,我認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應該“懶”一些,這種“懶”,是一種教學智慧,是“智”的另一張面孔。
一、懶是為了不再越俎代庖
語文教學中的“學”主要是靠學生來進行的,教師不要過于勤快,如果出現(xiàn)了越俎代庖的行為,其結果只能是“巧母出拙女”。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應該是主動的、積極的,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能力。比如,在執(zhí)教《趙州橋》的時候,中間出現(xiàn)了一個小小的意外,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分析趙州橋的堅固時,突然有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座橋是拱形的,下面沒有柱子支撐著,為什么能承受住上面的車馬和行人呢?為什么說這樣的結構是最堅固的呢?”我當時沒有考慮到這一點,無法解釋,心想,與其干著急,還不如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解決。于是,我就對學生說:“這個問題就交給你們吧,采用什么方式都可以,你只要解決了就行,給你們十五分鐘的時間,開始!”頓時,學生在課堂上熱烈地議論起來。有的在做模擬實驗,用一張紙做成橋面,兩岸用詞典代替,橋面平直時,紙無法撐住書;橋面呈拱形時,紙則可穩(wěn)穩(wěn)地將較重的書撐起,最后得出結論:拱形承受的力比平直的狀態(tài)承受的力大,趙州橋共有五個拱形,使得趙州橋更為堅固。還有的學生向我借手機用,給他在中學當物理老師的爸爸打電話進行詢問,還有的學生跑出教室,到辦公室上網找答案……十五分鐘一轉眼就過去了,孩子們一張張稚嫩的小臉上寫滿了得到答案后的喜悅。
對于這樣一個玄奧的問題,我備課時沒有想到,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但值得欣慰的是,我變得懶了,當即決定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實踐證明,這要比我直接告訴學生要好得多,促進了學生的成長。
二、懶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
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的理想境界首先是要讓學生有自信,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懶”,正是為了把嘗試的機會讓給學生,引導他們在嘗試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比如,作業(yè)的檢查可選班級里最好的學生負責檢查與評比;課文的背誦檢查可由每個學習小組的組長負責,教師只需檢查小組長就可以了;作文批改,可讓學生先嘗試著自己修改,然后小組內交換修改,每一個小組評選出優(yōu)秀的作品,再交給老師,老師再進行加工潤色;在課堂教學中講解示范后,由學生來點評推薦,再修改,最后用電子郵件發(fā)到校刊或雜志社進行發(fā)表。實踐證明,這樣的“偷懶”不但極大地減輕了語文教師的負擔,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各種能力,真可謂是事半功倍,一舉多得。
三、懶是為了課堂資源更好地生成
課堂教學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它的不確定性。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引領和指導,便特別需要智慧的現(xiàn)場生成。記得某一個下午,當我走進課堂,正準備給學生上新課文《第一場雪》的時候,忽然窗外鵝毛般的大雪紛紛揚揚地從天空中飄落下來,這時學生已無心聽課,目光和心思都投向了窗外,于是,我改變了教學思路,讓學生走到窗前,走出教室,感受下雪的樂趣。十分鐘后,我讓學生回到教室,再讀文本,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于是,我就讓學生做個“小先生”試講,然后請大家評議,疑難處當堂討論。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懶”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解放自己,解放學生,解放語文教學,懶于小則勤于大,懶于師則勤于生,讓學生在老師的“懶”中放飛自己,自由翱翔吧!
(作者單位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明集鄉(xiāng)馬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