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要求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多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課程改革;主體性;師生關系
我市在全面啟用新課程改革的實驗教材之前,仍使用著舊教材,在新舊教材銜接期間,教師必須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深入鉆研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本文就如何使用舊教材,落實新課標,體現新理念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讓數學走進生活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運用的過程。”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教學中,我們應該多從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知識的映射,把數學知識適當地進行“還原”,使之更貼近生活,體會數學的價值,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探求、思考。
1.挖掘數學素材,使之貼近學生生活
作為學生學習的數學素材,不應當是獨立于學生生活的“外來物”,不應當是封閉的“知識體系”,盡管數學知識常常表現為形式化的符號,但它可視為具體生活經驗和常識的系統化,它可在學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實體模型。數學教師應該挖掘數學素材,將現行教材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換成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思考周邊事物和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籌優化意識與創新精神。
2.利用生活原型幫助學生理解數學
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有個性的人,有各自的態度、情感、意志和符合年齡特點的知識認知結構。數學知識必須通過其認識過程,經過內化,組成一個具有內部規律,具有個性色彩的整體結構。現實的生活背景常常為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提供情景和源泉,用生活原型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抽象的數學知識,再將它應用到新的實際問題中去。
3.融入數學生活,教會學生運用數學
數學具有豐富的內涵,這種內涵具體表現在靈活運用之中。學生能在豐富的生活中感受數學知識,這只是學習數學的一個方面,而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是學生真正掌握數學知識的具體體現。
二、把空間留給學生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獨霸課堂,對學生進行大量的習題“灌注”,沒有思維、交流、表現、對話的空間,使學生對數學感到枯燥無味,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新知識的掌握,不利于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在教學中,要把空間留給學生,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愿學、想學、樂學。
1.留給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的空間
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維的起點。如,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教師可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各類三角形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使三角形轉化為已學圖形,推導出其計算公式,有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經驗,學生通過不斷剪、拼、折和教師的點撥啟發,想出了多種方法,有的用“倍拼法”,有的用“剪拼法”,有的用“折拼法”。
2.留給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對話”的空間
交流與對話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活動到一定時期,教師要留出充足的時間,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把活動中積累的經驗與知識進行交流,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提升活動的價值。
例如,教學“質數和合數”時,在創設完情境,學生提出問題:什么是質數?教師不能急著告訴學生答案,而應該留時間讓學生進行交流與對話,當學生寫完1~12的所有約數后,由學生在小組中討論:按約數的多少可以把數分成哪幾類,為什么這樣分類,然后再告訴學生:“像這樣只有兩個約數的數就是質數。”這樣,由學生分類而得到的知識,學生會印象深刻,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三、以學生發展為本
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教師在鉆研教材設計教學時,必須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領會新的教學理念,跳出學科內容體系和教材的束縛,真正以人為本,把人的發展放在首位。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發展學生的個性
長期以來,教師都是以一個傳道士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的,頭上戴著傳道、授業的光環,老師怎么說,學生就怎么做。在課堂上,教師居高臨下地制約著學生自由交流的權利,教師往往從被扭曲的善意出發,憑著想象任意塑造學生,很少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教師缺少對學生的信任,總懷疑他們的能力,班上的事情大多都是教師說了算,很少征求學生的意見。新課程改革要求在課堂上,教師要打破“居高臨下”的格局,走下神圣的講壇,走向學生,師生互動,使每個學生都有交流的權利,讓每一個學生的人格都受到尊重,得到發展。
2.允許不同學生有不同的見解,完善學生的個性
傳統教學方法是以綱為綱,以本為本,學生做題的答案只能按書本的標準,不能越“雷池”半步,這嚴重妨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沒有自己的見解,更不能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新課程改革要求在課堂上,人人都有參與的權利,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尊重學生的人格,鼓勵學生提問、懷疑,甚至學生可以對老師的見解進行反駁,在學生的見解一時跟不上時,教師要以理服人,決不能強制學生盲目地服從自己。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舊教材,因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既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更重要的還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體現新理念,才可以驅動學生認識數學,學好數學,運用數學。
(作者單位 福建省邵武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