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生本課堂好與不足,僅對生本課前小研究而言,這段時間的嘗試教學,讓我與學生享受到了它的“幸福”。學生在完成課前小研究時肯定會存在不少疑問,或者是對一些問題存在比較膚淺的理解,當老師與同學在課堂上討論到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就可以帶著疑問去聽、去思、去交流,并比較同學對知識的理解與自己的理解有何不同。這樣一疑一思,一碰一撞,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上真正得以怒放。所以做好課前小研究,能營造積極歡樂、高效的課堂。當然,教師對課前小研究的設計尤為重要。下面我結合自己的實踐,從四個方面講如何設計課前小研究。
一、從學生的基礎出發,設計好課前小研究
生本教育有一個理念是“以學定教”,要求教師在課前要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情況,那些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不需要老師再反復地教,老師的重點應放在大部分學生學習時有困難、有難度的地方,要克服這些困難,我們就可以通過設計課前小研究,讓學生在課前進行思考,這樣在課堂上,學生,特別是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就能找回自信,感受做課堂主人的成就感,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小研究的內容可以是一些需要學會,大部分學生自學就能解決的問題。
小研究的內容要基于學生的基礎,另外,課前小研究還有為課堂服務、確定學生基礎的功能。數學內容,有的要斷開好幾個學期再繼續學習,比如,五年級的用數確定位置,這個知識點的前一次學習是在二年級的上學期,經過3年后,好多學生會有一定的遺忘,這時的課前小研究的內容可以復習一些舊知識,一是達到復習的目的,二是了解學生的基礎,確定新課的起點,進而確定新課的目標。
二、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系,進行課前小研究
有效的課前小研究可以掃清課堂知識的障礙。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肯定遇到過這種情況,老師在講解新課的過程中經常會提到一些以前學過的與之相關的舊知識、舊概念,但是學生卻對這部分的內容不會或者遺忘了,這時就意味著頭腦中的知識序列出現了斷裂,或者說學習階梯中斷了,其結果就是對新知識不能理解和吸收。因此,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自行完成課前小研究,可以為課堂學習掃清障礙。
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設計的課前小研究的內容是先進行調查研究或者找到原有的有關知識連接點,把最近發展區變成新的發展區,學生在課堂上就對這節課要講什么,重點是什么,自己哪里不太明白,哪里要聚精會神地聽,等等,做到心中有數,提高課堂的參與度。
三、聯系生活,做好課前小研究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闭n前小研究的設計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材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設計,可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自己身旁,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有用的,使他們對學習數學更感興趣。
比如,教學“克與千克”的時候,我設計了這樣的課前小研究,設計好一張表格,讓學生課前到超市里去調查物品包裝袋上的重量并記錄下來,哪些東西是用克作單位的,哪些東西是用千克作單位的,在課上組織學生一起討論,這樣,學生就能深刻地認識到,用克作單位的東西都是比較輕的,用千克作單位的東西就比較重一些。
四、滿足差異性,分層設計課前小研究
之前,我們學校的每個數學教師都進行了彈性作業的課題研究,從中體會到了學生對分層布置作業的需求,特別是在練習課的時候,要做到尖子生吃得飽,學困生肯參與,練習題必須是分層布置。課前小研究也是一樣的,學生是有差異的,對研究的內容會有不同的認識和體會,讓每個學生都能有一點發現,前置作業肯定也需要彈性布置。
教學改革要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摸索,不斷地總結、改進。生本教育更需要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靈活地進行。課前研究作為生本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實踐。
(作者單位 江蘇省太倉市城廂鎮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