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有效教學,其實質是要求教師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對教材深入地挖掘,對教學方式進行全新的探索,在數學活動中優化探索過程并滲透基本數學思想,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新課標下的新教材中呈現了大量圖文并茂的生活問題情景,安排了許多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及解決問題的策略等等,這些都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從事探究性學習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創造了實踐的平臺,有助于“優化探索過程,推進有效課堂教學”。
一、聯系實際情境,主動參與問題探究
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運用知識的經驗和生活背景設計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因為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能發現問題,就認識了解決問題的重要性。有了問題的指引,才能激發起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與欲望,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從而積極探索問題。
如,教學“年、月、日”,教師讓學生記住結果確實簡單,然而,如何幫助學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呢?達到新課標的探索的過程和結果都重要的理念呢?教師可以借助教材和日歷畫,還有學生帶的萬年歷,讓學生發現不同年份二月天數的差異,產生“為什么有的年是平年,有的年是閏年,這里隱藏著什么規律呢”的問題情境,再分小組嘗試著探究閏年的規律。有學生發現閏年的年份數字是雙數,有的從1980年、1984年、1988年都是閏年,提出照規律推下去,1992年也是閏年,有的發現這個規律一直推下去,只要加4就行,更有的得出在規律相鄰的兩個數中間有三個年份,它就是平年。學生進行了充分的交流,證實了每四年中有一個閏年、三個平年的規律,用年份的數除以4的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學生的高興之情溢于臉上,還有的學生發現計算太煩了,改用后兩位數除以4得到的結論也一樣。此時教師寫出1800年、1900年、2000年是平年還是閏年的問題,來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喚起新的猜疑……帶領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問題。
二、動手操作感悟,積極進行經驗探索
一旦學生在活動中發現了問題,必然會產生解決問題的心理需要。教師應指導學生經歷探索新知的過程,從基本活動做起,積累經驗,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
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教師讓學生圍繞自己提出的“紙如何糊上去,紙的面積怎么算”的問題,開動腦筋,先個人動手操作(用紙糊自己準備好的小框架),結果有人糊上去了,有人糊不上去。教師讓學生四人一小組共同研究如何糊,開展合作學習的方式,小組內互相交流,教師提醒紙不能重疊用,學生對形體的六個面進行了深刻的研究,認識了對面的關系。學生研討“如何糊紙”的活動其實就是研究“六個面應如何展開”,利用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巧妙地化解了知識的難點。關于如何算面積,則完全由學生說各自的計算方法及理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材中為學生提供了各種情況的展開圖,在完成初步的探究后,再讓學生探究書中的學習資源,發揮展開圖多的優勢,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加深他們的經驗積累。用讀書、與人交流來喚醒他們的內隱經驗,實現課堂教學的重點從“教”轉向“學”,從教師的行為轉向學生的活動,從直接經驗建構經驗數學。
三、連接新舊知識,推進有效探索
學生學習知識,很多新知識來源于已有知識。在原認知的基礎上適時使學生探索新知識有益于促進新知識的同化。如,教學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V=Sh時,由于學生對有關體積、底面積、高及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已掌握,所以,可嘗試先讓學生復習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再引導學生回憶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然后教師出示圓柱體,要求學生找出圓柱體的體積計算方法。這時,學生將求圓面積的推導過程類比運用到探求圓柱體的體積計算上,并提出了用切拼法把圓柱體切拼為近似長方體。在此基礎上,發現圓柱體體積計算方法與長方體一樣,也是V=Sh。
當然,教師在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還必須注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經歷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達到有效教學。如,學習了加法和乘法運算后,要進行簡便計算,很多學生不理解簡便的實質是什么,經過反復交流,學生很快發現,無論求和或積的簡便計算,就是將兩個數先合成整十、整百、整千,然后計算就很快了。算法既多樣化又收得攏,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優化探索過程,進行探究性學習雖然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它不是放任式的教學,是教師適時、有效的指導,讓學生真正有收獲。在不斷的有效探究指導中,學生的探究能力就能逐步增強,他們的數學基本思想、基本活動可以得到落實。教師要發揮教材的優勢,讓學生在探究中更富有創新意識和創造力,讓課堂變成求知的樂園,切實“優化探索過程,推進有效課堂教學”。
(作者單位 江蘇省寶應縣涇河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