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創作可以發揮學生的音樂學習領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和發掘創造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對于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在多年的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和研究中發現,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音樂創作教學不同于專業人士的藝術創作,它是教學中的即興創造和運用音樂材料來創造音樂的活動,可以運用在演唱、演奏、欣賞等教學環節中。
一、利用多元途徑,培養創作興趣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習慣從專業的角度衡量學生的創作,使學生對音樂創作有一種畏懼感。因此,降低創作教學難度,消除學生音樂創作的畏懼感是進行創作教學的前提。
1.運用歌詞創作誘發學生的創作興趣
教學一年級《粉刷匠》一課時,教師先創設了公園情境,帶領學生隨著音樂給“房子”涂色。幾遍下來,學生潛移默化地熟悉了歌曲,這時教師親切地提問:“歌曲里的粉刷匠小鼻子變了樣,我發現我們這群小粉刷匠也有地方變樣了,讓我們來找一找到底哪里變樣了?我們把這些變化唱一唱怎么樣?”教師讓一些學生到臺前邊唱邊做簡單的動作,有指著臉蛋的,有拎起圍裙的,又形象又可愛,教師及時表揚了這些學生,讓學生覺得創作是不難而且有趣的事,從而引發他們創作的興趣。
2.通過節奏創作讓學生感受創作的樂趣
教學《小司機》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用各種節奏和聲音表示車輛的聲音,有的學生用××·—××·—的節奏模仿小汽車的喇叭聲;有的用××××—××××—的節奏模仿自行車的鈴聲等等,并為每種聲音配上了形象的象聲詞。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將這幾種聲音和節奏疊加在一起,以多聲部的形式表演“汽車小合唱”,為歌曲伴奏。這些聲音都來源于生活,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聲音,因此創作起來比較容易,同時還進行了初步的多聲部訓練,伴奏和聲的效果又豐富又和諧,學生感受到創作的樂趣和自豪,從而激發了創作興趣。
二、挖掘音樂元素,提高創作能力
1.在旋律創作中感知音樂規律
旋律是音樂的靈魂,旋律創作是作曲家“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之一。旋律的創作并不是深不可測、高不可攀的,只要教師方法得當,引導到位,循序漸進,就能讓學生逐步提高創作能力。
在初中音樂課程《中國民族五聲調式》一課教學中,教師從引導學生唱熟悉的民歌開始,到排列音階、分析五聲調式特點,然后在電子琴的黑鍵上彈奏五聲音階,使學生從視覺、聽覺、觸覺上都對五聲調式形成初步印象,再進入創作旋律教學。教師提供給學生8小節的簡單節奏以降低創作難度,學生分組創作后,由教師在黑板上代為記譜,學生集體視唱并進行評議、修改、視唱、再修改,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漸摸到了創作五聲調式的一些規律:樂句的銜接、結束句要有結束感等,創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2.通過律動和舞蹈創編,表現和塑造音樂形象
體態律動和舞蹈創編要求學生根據音樂發揮聯想和想象,用身體做出簡單且具美感的藝術化動作,有表情地表現自己的感受,塑造音樂形象。律動和舞蹈創作教學適合各年齡段的學生,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增強情感體驗,提高表現和塑造音樂形象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音源,發掘創造潛能
1.在即興創作中捕捉靈感
即興創作不是隨性創作,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做一些鋪墊和引導,為學生進行編創活動搭建平臺。即興創作教學是預設的,但教學過程卻是生成的,包括教師和學生都會在過程中不斷產生創作靈感,并從中體會到創作成功的快樂。
例如,欣賞課《動物狂歡節》教學中,教師請學生根據音樂的描述戴上相應的動物頭飾,并模仿動物的動作,然后讓學生說說模仿的動物形象與音樂有什么特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明亮的高音模仿了公雞的歌唱;飛速流利的鋼琴演奏描繪了羚羊的快速奔跑;平穩、慢速的音樂刻畫出行動遲鈍的烏龜形象等等。通過以上的鋪墊,教師請學生嘗試用電子琴的不同音色、音區、速度、力度,將小蜜蜂采蜜、熊在樹林里走、鳥兒在森林中歡唱、雨滴落在屋頂上等情景表現出來。學生通過分組練習、嘗試、交流,最后在電子琴上即興演奏出畫面相應的聲音。這節課的即興創作,教師抓住音樂具有非確定性、非語義性這一特點,利用電子琴豐富的音色,引導學生用各種音樂要素創造性地表現出了不同的音樂形象。
2.在電腦音樂創編中激發創作欲望
借助作曲軟件組織學生創作的優點是:只要掌握簡單的操作技術,就可以實現改編甚至作曲的愿望,不再因為記譜能力有限或缺乏音樂知識而阻礙創造能力的發揮。
在一節初中電腦音樂創作課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欣賞分析同一首作品的兩個版本有何不同,學生在討論設計思路、反復編輯、聆聽音響效果、找出問題改進等過程中完成自己設計的作品,將設想與實踐聯系起來,內心聽覺能力和創造潛能得到進一步發揮,創造的喜悅之情也激起了學生不斷創作的欲望。
四、營造和諧氛圍,發展創造品質
美國創造力研究專家托蘭斯認為:創造能力的發展必須在自由而安全的氣氛中才能進行。所謂自由,就是盡量減少對學生的行為和思維的無謂限制,給他們自由表現的機會。
1.建立民主關系,促進學生主動創造
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使人產生好心境,從而帶來靈感。音樂創造性活動的主體是學生,主導作用在教師,教師要積極營造民主和諧、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尤其要追求一種無權威的學習機制,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多向交流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思維和情緒,啟發、幫助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活動。
2.實施激勵評價,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滿足人的愛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會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價值、有用處、有實力,從而煥發出自尊、自強、自我實現的需要,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對學生這種音樂創作的啟蒙教育,音樂教師切不可等閑視之,要堅持深入研究音樂創作教學的方法,激發學生參與創造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少年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