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中興趣的培養尤為重要,要實現閱讀教學的優化,就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做起:以教學為支點,以學習方法的指導為中心,以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學習活動為出發點,以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為增長點。
關鍵詞:興趣;樂趣;學習積極性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毙抡n程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出發有效地組織教學,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以課堂教學為支點,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語文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開啟學生智慧而且要充滿生機活力。語文課堂要煥發生命活力,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彰顯自己的個性。所以,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1.巧妙設計導入語,激發求知欲
精妙的課堂導入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通常運用的導入方法有:插圖導入、對聯導入、謎語導入、故事導入、音樂導入、對比導入等。如,教學《二泉映月》(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一課時,我首先播放《二泉映月》音樂,讓學生猜猜那是什么音樂,聽過之后的感覺是什么。再放影視中阿炳的故事片段,告訴學生這些音樂全都是阿炳創作的,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引出新課文的學習。學生在后來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都非常投入,很快進入情境,理解阿炳艱難的生活環境,從而能深刻體會《二泉映月》為什么聽起來那么凄慘。
2.鼓勵放聲朗讀,營造朗讀情境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常引導學生放聲朗讀,讓學生從朗讀的境界中體味課文情境,與作者形成共鳴。我常讓學生互相比賽,然后互相評論各自的優缺點。每節課我都會放聲朗讀課文,讓學生從我的朗讀中體會語言情境,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如,教學蘇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長江之歌》,在教學時,我設計了先是指名讀,然后安排播放紀錄片音像,讓學生找感覺。一遍下來,我就問學生:“你和錄音朗讀相比較,感覺怎么樣?”。然后再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對著全班學生朗讀等形式,進一步體會通過朗讀表現出長江從遠處滾滾而來的磅礴氣勢。
3.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誘發學生興趣
葉圣陶說:“讀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那就只看見徒有跡象的死板的符號,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誘發學生的興趣,如在教學《白鷺》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課前觀察家鄉的白鷺是什么樣子的,寫出觀察日記;再通過讀課文,讓學生根據課文描述畫出一只白鷺;然后引導學生觀看課件、上網查閱資料,一起感受白鷺的美。有了形象的體驗,學生讀起來也格外有感情,他們確實感覺到白鷺太美了。
二、以學習方法的指導為立足點,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學生是一切學習活動的主體。只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通過運用多種感官感受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這樣才會使書上的知識融會到他們的思想中去,真正完成從學會到會學的過程,也才會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逐步增強學好語文的信心。
如,教學《臺灣的蝴蝶谷》(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一課時,我先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練習朗讀,然后讓他們把自己認為讀的最好的段落讀給大家聽,并進行相互評價,讓他們自主地去學習課文。說一說自己從讀課文中知道了什么,學生始終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體驗、感悟,在自我發現、相互交流中理解知識,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三、以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學習活動為出發點,讓學生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語文教學活動不能只局限于語文課堂教學活動,而應該向課外延伸。課外閱讀就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對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進一步拓展。在平時教學中,我會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要求讀書時記好讀書筆記,撰寫讀書體會。開展多種讀書活動,營造讀書氛圍,建立班級圖書角,讓學生都有書讀;動員家長與孩子一起讀書,建立“書香家庭”;設立“讀書天地”,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讀書心得;開展讀書競賽,激勵學生閱讀熱情;每周為學生安排一節“讀講活動課”,展示讀書成果。通過這樣的課外閱讀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鍛煉了他們讀書、表達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
四、以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為增長點,讓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得到進一步提高
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過程,能更好地促進學生上好語文課。我在教學中,將要解決的問題巧妙地寓于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的認識結構中,給學生造成一種懸念,以此來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平時教學時根據教材特點、學生興趣,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這樣,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而且豐富了課余生活?;顒舆^程中,學生的特長優勢得到了充分展示。
因此,語文教學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自主愉快的學習氛圍,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語文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約翰·菲力德利赫·赫爾巴特.普通教育,1986.
[2]閻立欽.語文教育學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南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