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理念在廣大教師中的深入貫徹、落實,“自主學習”已充分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實踐證明,只有在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前提下,才能談到能力的培養,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貫徹“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呢?
文學的優美之處,在讀,在思,在品,所以語文教學要以讀為重點。
以讀為重點,就要把“讀”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默讀、領讀、體會著讀、分角色讀,我喜歡我就讀等。當然,多讀并非放任自流,不同的題材文章讀法不同。
如,《可愛的草塘》,這是一篇情景交融、文筆流暢的散文。課文描寫夏季草塘時,抓住了草塘大、綠、美等三個特點。教學這段時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親身體驗和豐富的想象,多讀、多聽、多想,使優美的文字變成一幅迷人的畫卷呈現在腦海里。這里采用的可謂“讀思法”。
再如,《凡卡》一課,在9歲的凡卡眼里,美麗的莫斯科只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他為了逃離這可怕的地方,曾四次哀求爺爺帶他離開這兒。教學這部分時,為了渲染氣氛,更進一步體會凡卡的孤獨、悲哀、無奈,可采用“跳讀法”,把四次祈求爺爺的話連起來朗讀。
我們知道,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的。一個勤于思考的人,總是善于發現問題。所以,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去讀書,正所謂“讀有所疑,方能讀有所思;讀有所思,方能讀有所得。”
在教學中,正是這一指導思想,使我總是鼓勵學生說:“誰要是能解答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誰就學得好;誰要是能提出問題,并把同學、老師都問住了,誰就學得更好。”在學《我的戰友邱少云》時,有的學生站起來問:“老師,‘我’和邱少云挨得那么近,為什么火只燒著了邱少云,沒燒著‘我’呢?”我一時回答不上來,就引導學生仔細讀課文,從文中尋找答案。全班默讀了一會兒,突然一位學生說:“我知道了,因為當時著火了,有風,火借風勢,向邱少云一邊燒去,所以沒有把‘我’燒傷。”大家一致同意這種說法。
對學生的質疑,教師不一定都給予解答,有的問題如能讓學生相互議論,相互啟發,不僅能提高他們的解答能力,還可以使他們深入理解課文,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講《詹天佑》一課,文章最后寫道:“今天,我們乘火車去八達嶺,過青龍橋車站,可以看到一座銅像,他就是詹天佑。”學生問:“這句話里的‘他’指的是詹天佑的銅像,這是一個沒有生命的物體,應該用‘它’,文中為什么用‘他’呢?”這個問題使同學們議論紛紛,學生甲說:“這是擬人化的寫法,把銅像當作真的詹天佑了。”學生乙說:“用‘他’強調了人們對詹天佑的崇敬、紀念。”學生丁說:“詹天佑,為中國人爭了氣,他的這種不向困難低頭的愛國主義精神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里,所以用‘他’。”……我沒有給予評論,但同學們一直認為書上的“他”用得好。
在教學中,要注意創設意境,以引起學生觀察、想象,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使人人有事干,人人有話說,人人有所得。
如《跳水》一課,在學生初步感知了文章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后,告訴學生,讀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理解。你們自己讀一讀課文,看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從文中找依據,談談自己的見解。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眾說紛紜,在你說我讀中各個人物形象漸漸明晰,說到動情處,有些平時不善言談的學生也情不自禁地站起來說:“我覺得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這段寫得太精彩了。我想給大家讀一讀。”……是的,這節課沒有老師精彩的過渡語,沒有井然的課堂秩序,可誰又能說這節課“亂”得沒有水平,“亂”得沒有收獲呢?
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的時代已經過去。隨著“新課改”的春風吹綠神州,老師不得不由主演退為幕后編導,學生由觀眾一躍成為臺上主角。不過只要我們相信每一位學生都能行,他們一定能在“摸爬滾打”中練就一身硬功夫的。
(作者單位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平山鎮北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