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寶珠。它們朗朗上口,字字珠璣,語言凝練,意境優美,思想深刻,不僅能使學生開闊美的視野,陶冶美的情操,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但是教學中,由于古詩講究平仄押韻,文字凝練,意義講究,情感表達往往在語言之外。因此,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了克服學習古詩中困難,并且讓學生感受到古詩不同于其他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美感,讓學生愛上古詩,我在古詩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電教手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多媒體的“聲”和“色”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古詩不是兒歌,學生不會一讀即懂。因此,有的學生對古詩望而生畏,還沒學首先就有了畏懼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巧妙地運用電教手段,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就能變畏學為樂學了。
如,我在教《望洞庭》時,首先利用多媒體在屏幕上顯示出洞庭風景圖,然后指著各個景點逐一向學生介紹洞庭湖的秀美風光,最后,我把“洞庭遠景”來了個特寫,聲情并茂地向學生介紹道:“遠望洞庭,君山蒼翠,湖水蕩漾!春和景明的洞庭,月下洞庭,霧雨中的洞庭,百般風姿。從古到今,我國有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為它傾倒,寫下了無數不朽的詩篇。你們想不想讀一讀大詩人劉禹錫寫下的詩歌?讓我們領略一下詩人如何用短短的詩句寫出洞庭的美景吧。”到此,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這種狀態下學習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多媒體的“聲”和“色”,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
古詩中的一些字詞都應講古義,用今義講是不合適的。如,“兒童急走追黃蝶”的“走”當講“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詞的解釋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當講“因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應當結合具體的語境幫助學生理解,否則,機械傳授,生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
我在教學《泊船瓜洲》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作動詞“吹綠”解釋,學生能接受其意思,但是無法感受這種寫法的妙處,我于是投影出示大江兩岸春色圖,學生不僅從直觀的圖中感受到了作者王安石用“綠”妙——不僅寫出了春景,而且寫出了春色,寫出了春的靜態和動態。由此進行想象和寫話,扎扎實實地進行了說話訓練,何樂而不為呢?
三、用多媒體的“聲”和“色”,指導學生練習古詩的朗誦
古詩雖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遠,音韻和諧,讀來朗朗上口,回味無窮。再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對詩的含義會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會。而恰當地運用電教手段,則能有效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熟讀成誦。
如,在教完《望廬山瀑布》后,我播放了一段廬山瀑布的錄像,讓學生親眼目睹了廬山瀑布的雄偉氣勢,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讓學生聽配樂的課文錄音,跟著錄音練讀。這樣,學生讀起來既感情真摯,又抑揚頓挫。最后,我把學生的朗讀錄下來,再放給他們聽,讓他們跟課文錄音比一比,自己評一評。學生找到了差距,練得更起勁了。而學生對這首詩的氣勢和內涵也在一遍遍的誦讀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領會。
四、用多媒體的“聲”和“色”,指導學生進行古詩說話訓練
古詩的語言高度凝練,自有“無聲勝有聲”的美好境界。而對于小學古詩教學來說,如果在學習古詩時能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把詩的言外之意敘述出來,則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對學生說話也是一個極好的訓練。在教學中,運用電教手段體現古詩所描繪的意境,就為學生進行說話練習提供了依據。
我在教學《示兒》時,為了讓學生同情陸游“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和理解“王師北定中原日”的對收復中原的渴望,在疏通詩意之后,出示了事先制作《清明上河圖》全圖的流動畫卷,感受汴京城的繁華風景,同時配上《精忠報國》的背景音樂,再顯示金戈鐵馬中陸游臥床的情景,然后讓學生邊看圖邊展開想象:“你看到了什么?臨終前的陸游懷著怎樣的心情在想什么?”在美的氛圍中,學生啟動了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描繪出了這樣那樣的汴京城風景,感受到金兵入侵,陸游悲憤國破家亡,又曾經做過怎樣的努力,而今奄奄一息卻信念堅定……愛國的情懷、悲壯的形象躍然而出,說出了古詩的言外之意,在訓練學生說話的同時,也受到了情感的陶冶。
總之,在古詩教學中合理運用電教手段,能把短短的詩句學得深厚有情,能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學得扎實有效,更能使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
(作者單位 湖北省仙桃市彭場鎮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