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創設情境”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同時這也是當前課堂教學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在平時教學中,我本人比較注重創設教學情境,力求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下面就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創設,談談個人體會。
一、創設情境的要求
1.創設的情境要體現“童趣”“童真”
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明確我們所教的數學是“兒童所要學習的數學”,內容是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的,創設數學情境的重心必須移到兒童的位置上來,以“兒童”為本,凸現情境的“兒童化”。具體地說就是充滿童趣,充滿童真。例如,教學一年級《統計》課時,小猴、小豬、小狗都拿著鮮花給大象爺爺過生日,熱熱鬧鬧的,大象爺爺可高興了。可愛的小動物們都能吸引兒童的興趣,因為這些事物的特點更符合兒童的認知心理。
所謂情境的“童真”,是兒童的天真,不是現實的逼真,兒童學習數學需要的情境,是符合兒童認知世界的真實。例如,在上《認識人民幣》時,教學1元=10角,課件出示故事。小猴和小狗每人得到一個一元的紅包。小狗拿到紅包高興地說:“哈哈,我是大款了,我有好多張呢(小狗的紅包里是十張一角的)!”小猴就不高興了,難過地說:“我只有一張(小猴的紅包里是一張一元的)。”話外音:“誰來安慰一下小猴?”這些擬人化的設計,動物與動物之間的對話,沒有人會去追究它的真實與否,而是關注它是怎樣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創設的情境要聯系生活實際
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扎根于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情境密切相連。創設情境時,教師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既要讓學生感受到所面臨的問題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戰性的,使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引起強烈的探索欲。
3.創設的情境要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數學情境的核心是蘊含其中的數學問題。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各自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積累中進行積極、獨特的思考,從新鮮、有趣的素材和情節中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這樣,以情境為起點的數學學習才能有效地展開。如,教學一年級下學期《求原來有多少的實際問題》時,課件出示猴媽媽帶著小猴子去山上采桃子,已經采了23個桃子(樹上還剩5個桃子不出現),教師提問:“請小朋友猜一猜樹上原來可能有多少個桃子呢?為什么?”四人一小組討論,反饋交流。這時老師再次發問:“我覺得樹上原來可能有22只桃子,可能嗎?”學生紛紛舉手表示不同意。充分利用多媒體,先出示情境圖中的一部分,讓學生展開想象,猜一猜樹上原來的桃子個數,再回答為什么樹上不能是22個桃子。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開放了學生的思維。
4.創設的情境要多樣化
教師創設的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戲情境、問題情境等。呈現的形式是可以借助于豐富多彩的動畫、生動有趣的故事、有滋有味的游戲、大膽合理的猜想、競爭激烈的比賽和現實的學生的班級生活等等。所有這些都需要教師精心為學生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
二、創設情境應注意的問題
當然,在創設情境時還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是不是所有的數學課堂都需要創設情境
事實上,情境作為課堂知識的載體,本來就是為數學學習服務的,對于一些不便于用情境承載的數學內容,如果從數學知識的內部聯系來引入、展開,用數學的內在魅力吸引學生,效果一定會比創設一些看似熱鬧,卻缺乏數學內涵的情境好得多。因此,數學課堂并不是時時處處都需要創設情境的。
2.創設的情境需不需要渲染太多
創設情境已經成為當前數學教師煞費苦心的一件事。他們往往為了突出“新、奇、趣”而挖空心思地去創造出迷人的問題情境,以至于出現了“不著邊際”的演繹,結果使教學陷入尷尬誤區。本來只需寥寥數語就能概括出的“情境”,卻因摻雜了過多“悅耳的歌聲和多彩的動畫”,使學生一直糾纏于情境中的非數學信息。像這樣,情境偏離了主題,絢麗多彩的形式掩飾不了空虛的內在,寶貴的時間也必然會在教師“不著邊際”的演繹中悄悄流失。
3.創設的情境是不是只能是引入
我們只要隨手翻閱一下身邊的各種教學參考資料或是出去聽幾堂好課,幾乎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教學步驟:創設情境—探究新知—鞏固應用。但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課堂的后20分鐘他們的精神就開始不集中,應該想方設法地激發他們練習的興趣,讓他們的注意力再次回到課堂的教學中去。低年級學生在做練習時,可以把練習設置成游戲或比賽,讓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創設情境不應只是作為一節好課的引入,而是既可以分散于不同的教學環節之中,也可以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總的來說,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素材,創設一個有利于教學發展需要的情境,對于教學的展開是十分有用的。因此,在我們大力提倡創設教學情境的今天,澄清認識、走出誤區也就十分必要。我們應該在教學中創設出內容所需,為學生所用,有利于落實“雙基”的教學情境,進一步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在新課程改革中邁出堅實的步伐!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