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是一種學習動力定型,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小學生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教師要研究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嚴格要求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習慣。
1.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教師根據每天所教的內容要講清預習要求,指導學生預習方法。如三年級學生預習的要求主要是自學生字、新詞,不懂的字詞查字典,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四年級預習要求是在三年級的基礎上,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課文敘述順序及每段內容,提出疑難問題,圈畫重點內容。預習要求明確后,就要建立檢查機制,確保預習質量。生字詞的檢查主要通過抽讀、聽寫的形式,完成字詞句的理解。問題的提出,可通過質疑環節表現出來。這樣,每節課都要檢查預習效果,嚴格要求,持之以恒,學生的預習習慣就可以得到培養。
2.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培養閱讀習慣,關鍵在于堅持,使學生的閱讀習慣自覺地養成,教師和家長要充分考慮到孩子的興趣、個性,要給孩子自由選擇閱讀材料的空間,循序漸進,慢慢進入正軌。這一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人的一生將有極大的幫助。(2)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如閱讀時要有正確的坐姿,不要讓學生養成邊讀書邊做小動作的陋習。(3)培養專心閱讀的習慣。(4)養成默讀的習慣。(5)培養讀書動筆的習慣。(6)培養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糾正那種“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不良習慣,指導學生讀書時,常問“為什么”和“為什么不”的習慣。(7)培養帶工具書閱讀的習慣。(8)培養有目的地進行閱讀的習慣。(9)培養有序閱讀的習慣。總之,有的放矢地逐步培養,最終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改革作業布置的方式、內容
要改革以往機械、繁瑣的作業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業。如,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開放性的題;可以讓學生背一些精彩片段、好詞好句,寫讀書心得;可以結合課文學習,讓學生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并以口頭或書面形式表達觀察所得;可以結合學習內容,組織有趣味的學習活動;可以對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或電影、電視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或辯論,以辨別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又如,學了《秋游》這一課,可以讓學生到郊外采集樹葉,做樹葉畫,觀察樹葉的形狀、顏色,召開樹葉畫作品展示會,介紹自己的樹葉畫;還可以作樹種調查等。
三、要得到家長的積極配合
1.給孩子制訂適宜的作息時間表
孩子每晚都是在家中度過的,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訂每天晚上的活動計劃,幾點學習、幾點玩、幾點看電視、幾點休息等等。因為孩子的自制力較弱,家長就有必要給孩子制訂作息時間表,并嚴格監督孩子實施。
2.培養孩子在學習上專心的習慣
每天要求孩子專心做事情在30分鐘至1小時之間。比如,拼圖、繪畫、閱讀、下棋等活動。這些活動,有孩子感興趣的,也有不太感興趣的。因為孩子上學后不能只學習他喜歡的科目,所以要幫助孩子全面發展,對他們不是特別感興趣的事情,也要求基本完成。
3.為孩子創設安靜的學習環境
在孩子學習和專心活動的時候,要為孩子創設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使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受到人為的外力干擾。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由成人有意識地培養成的,而習慣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因此,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到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孩子的一生至關重要,讓孩子從細小處做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其一生的學習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 山東省壽光市圣城街道樸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