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認為:孩子一旦能自覺做好家庭作業,對于他今后事業成功發展的作用,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孩子對家庭作業的態度確實值得我們重視,學生做作業的目的在于鞏固和消化所學的知識,并使知識轉化為技能。因為課外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是知識的鞏固和深化,是學生課外學習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師如何布置有效的數學家庭作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是對我們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
一、作業形式多樣化
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不是被動地接受環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的支配。作業本來是一種活動,它不僅限于書本,還可以是一項愛好,也可以是一件杰作,我們應該讓孩子喜歡完成這項活動。
1.書面作業要推陳出新,不要單一,要講究“色、香、味”俱全,運用學生感興趣的故事情境、“對話”、列表等形式,做到不是為做作業而做作業。例如,教學“小數的乘法和除法”后,設計的家庭作業有:
(1)填表
(2)看圖完成下題
至少幾次才能運完?
2.布置閱讀一些數學名人小故事,積累有趣的數學知識。例如,數學家高斯很早就展現出了過人的才華,三歲時就能指出父親賬冊上的錯誤。高斯十歲時,老師考了那道著名的“從一加到一百”,終于發現了高斯的才華,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從漢堡買了一本較深的數學書給高斯讀,高斯在書的海洋里盡情地遨游。這些故事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適當開展一些數學游戲活動,做到“寓做作業于游戲中”。比如火柴游戲:一個最普通的火柴游戲就是兩人一起玩,先置若干支火柴于桌上,兩人輪流取,每次所取的數目可先做一些限制,規定取走最后一根火柴者獲勝。在比賽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和價值。
二、作業內容生活化
“數學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它源于生活,又廣泛應用于生活。因此,國際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提倡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數學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目前,現實數學觀點正逐步為廣大數學教師所接受,在數學界得到普遍認同。現實數學觀點強調:學校數學教育具有現實的意義,學生應該用現實的方法學習數學,熟悉現實生活,自己逐步發現和得出數學結論。
因此,在家庭作業的設計中,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適度地引入一些具有探索性和開放性的題目,不但有利于學生應用意識和能力的形成,而且可以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形成積極探索和力求創造的心理態勢。如,教學“認識元、角、分”后,安排學生的作業是:(1)去超市看商品的價格。(2)10元以下的商品你知道多少。(3)用10元買的商品最多有多少個(做到學以致用)。又如,教完“認識整萬數”后的作業:(1)收集揚州江都區的總人口、江都區的面積以及和江都相關的整萬數的信息。(2)假如你有2萬元,到商場調查你可以購買幾種不同的大型家用電器,要注意物美價廉。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調查情況,確定哪些家電是常用的,哪個學生購買的最合適,從中充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我們要學會用數學。
三、作業要求個性化
為了讓學生能自主地、富有個性地參與學習,家庭作業的設計增加了選擇性、層次感,把作業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家庭作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出難易程度及數量各不相同的題目,一般可分為基礎題、提高題、挑戰題。基礎題所有人必須做,提高題和挑戰題讓學生自由選擇,對超出自己能力卻能完成的學生給予及時表揚,部分有潛力的學生要給予鼓勵和適當的指導。例如,教學“長方形的面積”后,設計出3道基礎題(已知長和寬,求面積的基本題);2道提高題:(1)給出一個長方形,寬8米,長比寬長15米。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2)量出教室的長和寬,并求出它的面積;1道挑戰題:圍一個面積是30平方厘米的長方形,你有幾種不同的圍法。上述題目逐漸加大,對于后兩大題,學生可以選擇獨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學合作交流,或在父母和老師的幫助下共同完成。
四、作業活動化
在社會生活中,數學活動無所不在。數學實踐作業可以大大突破校園教學時間、場地、器材、人際交往等局限,具有一定實施素質教育的優勢。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寬松、空間廣闊的特點,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組織和安排,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中,感知“新課程下的現實數學”,享受“快樂數學”。
教師不能在布置家庭作業上隨心所欲,它是課內知識的鞏固和提升,有了高質量的作業,學生才能更喜歡學習數學,數學綜合能力才能有所提高。讓我們用自己的真心和才華在課外作業的設計上跨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龍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