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原汁原味的生活就是真情作文的不竭源泉。教師應引導學生加強生活積累,融入生活,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從而豐富學生的作文內容。
關鍵詞:閱讀;作文;生活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不歇。”原汁原味的生活就是真情作文的不竭源泉!要幫助學生解決寫作中語言積累的問題,必須引導學生從加強生活積累入手,讓他們融入生活,用鮮活的文字自由、率性地表情達意,在真情流淌中盡情地享受作文。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首先,要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幫助學生解決“言之無物”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自然,觀察社會,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讓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要引導學生寫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說真話,表達真情實感。
其次,引導學生從廣泛閱讀入手,幫助學生解決“有物難言”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書、善讀書,重視積累語言。這樣,習作就有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巴金曾說:“寫作不是靠技巧,而是靠背誦的二百多部作品。”因此,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大量誦讀經典作品:一是適合學生閱讀的文學作品,重在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二是優秀作文選之類,讓學生在寫作上接受啟示;三是科普讀物、工具書之類的非文字讀物,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再次,要提倡學生寫有個性的文章,要鼓勵學生寫自己喜歡的作文,寫自己的第一感受,要引導學生發揮各自的創造性,用自己的聲音和性格說話,寫出自己獨特的生活和感悟。這樣,學生的作文就會呈現“橫看成嶺側成峰”“濃妝淡抹總相宜”的生動局面。我經常鼓勵學生自由書寫生活日記,摒棄了條條框框,他們寫出的往往是自由而又充滿靈性的生活作文。記得有位學生在《精妙的民間口語》一文中寫道:
“走過路過,機會不要錯過。星期天,我和媽媽去農貿市場買菜,一陣吆喝聲吸引了我們。走近一看,原來是有人在地攤上叫賣一種能修補各種器皿的貼膠。他看見我們就說:‘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那家店。看一看,瞧一瞧,想一想,算一算。’媽媽問他怎么賣,他回答說:‘一元錢,不算貴,不用開個家庭會。’媽媽又問:‘這管用嗎?’他的話匣子被打開了,一邊示范一邊說:‘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堆的。燒鍋、炒鍋、電飯鍋;銅盆、鋁盆、塑料盆。一個洞,兩個眼,高山流水嘩啦啦。不用急,不用惱,我來幫你補補好……’”
媽媽接過已修補好的塑料盆,用指甲剝了剝問道:“會掉嗎?”他連忙說:“擦不掉,抹不壞,就怕故意搞破壞。”媽媽遞過一元錢,他一邊接過錢一邊說:“吃不了虧,上不了當。一元錢不算啥,交個朋友走天下。”聽著他精彩的“演說”,圍觀的人們紛紛“慷慨解囊”……我想這就是精彩絕妙的民間口語那擋不住的魅力!不過,這可是需要在語文課本之外學習的。
是的,“走過路過,機會不要錯過。”小作者沒有錯過的是一次學習民間口語的機會!
我還曾鼓勵學生調查鄉村環保狀況,活動后孩子們感觸良多,有的寫生活垃圾污染社會環境,有的寫村辦工廠廢氣污染空氣,有的寫噪聲對環境的污染,有的寫臟話污染環境……他們無拘無束地去寫,暢快淋漓地表達,真情釋放于篇篇習作之中。
我也曾建議學生利用節假日在家長帶領下游覽家鄉的古跡、景點,然后引導他們自由地抒發情感。當一位學生的作文《情系九龍口》在市級刊物發表并獲獎后,更多的學生獲得了極大的鼓舞,習作興趣也越來越濃烈。
總之,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教師有了一顆敏感的心,有了一種靈活的引導技巧,更讓學生有具體的習作內容和鮮活、個性的體驗,讓學生有“米”可“炊”。作為語文教師,要營造自由開放的生活環境,充分挖掘語文資源,讓學生在自主體驗中品味生活,在真情創作中親近作文,豐盈文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的,我們只有與時俱進,融入生活,不斷引進源頭活水,方可潤澤小學生寫作這方沃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體驗中點燃寫作激情,豐盈語言文字,書寫出情真意切、新穎別致的好文章。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