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樂教授說:“教師的核心任務,不是自己‘教’,而是組織學生‘學’、服務學生‘學’?!辈贿^,對于后進的學生而言,讓他們也把喜愛學習的天性發揮出來,讓他們也以最大的自由投向學習,享受學習,可行嗎?
我長期進行“小班化”教學實踐,“每一個的教育”理念對我們一線教師而言,早就深入心田?!鞍l展每一個、張揚每一個、成就每一個……”并非易事,后進學生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小班人數少,學生個體占有的比重就相對變大,一兩個后進學生的出現帶來的直接影響是不容小視的。我們往往親自抓后進學生的輔導工作,一方面是跟這些學生交流思想,另一方面則是利用課余時間、犧牲中午休息時間來為這些學生補課。遺憾的是輔導的效果很多時候并不見佳。
怎樣才能組織學生學,還能組織后進學生學好學精,學出成效,是我近年來一直思考研究的問題。自從進行“生本”教學實驗以后,結合“小班化”教育自身的優勢,我改變了以往對后進學生的輔導方式,讓學生在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中“生生互動,互為師友”,時日不長,效果不差。
一、確立互動對象
通過平時的課堂觀察、作業檢查、傾聽發言、課間交談等形式,我了解到后進學生語文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原因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學習習慣差,學習動力不足;一種是學習能力的確比一般的學生落后許多。于是,我確定好需要輔導的對象,做到心中有數,但并不向全班宣布,而是有意識地將這些學生分散到各個學習小組。
由于“小班化”教育的課堂教學是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的,所以我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讓每個學習小組自己去確定本小組每個學生的優缺點,確定互動的項目。這樣一來,各小組的成員確定的“互動”對象基本與教師心目中所要確定的人員相吻合了。
后進的學生絕不意味著一無是處,教師一定不能簡單地宣布“幫扶對象”,用上述的方式來確定互動對象,勝過教師一人的判斷,勝過從教師口中來向全班學生宣布互動對象的名單。這樣既保護了后進學生的自尊心,同時又讓他們有了自信心,讓他們心中會產生這樣的動力:不能因為我的成績不理想而拖累了小組,我更要發揮長處,在其他方面為小組爭光。
二、指導互動方法
由于這些學生成績不理想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互動”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我定期召開組長會議,幫助大家制訂互動方案:對學習習慣不好的,要多督促他們做到認真上課,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努力完成前置性作業;對信心不足的,多給予精神上的鼓勵與支持;對學習能力確實很薄弱的,采取細水長流的方法,慢慢來,一點一點地讓他們進步。
例如,班上有一個小年齡的女生,就屬于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全組的所有學生就很耐心地幫助輔導她。小組交流時,支持她回答最簡單的問題;摘抄筆記時,幫她檢查出錯誤及時糾正;聽寫詞語前,每個成員都輪流幫她現行聽寫;小組匯報時,推薦她最擅長的朗讀進行展示。漸漸地,她的語文學習成績走出了低谷,而且她本人也重拾自信,每天主動要求小組中的組員輪流來輔導自己的語文學習。
再如,班上的一個男生學習習慣差。最大的毛病就是懶,能偷工就偷工,能減料就減料,背古詩、背課文總是拖拖拉拉。每次有學習任務時,其他組員就像追債似的督促他。課堂上交流閱讀體驗時,組員先讓他發言,督促他做好批注、做好筆記;在每次背誦競賽時,他也每每作為第一梯隊成員被推薦上臺與別組PK。漸漸地,他的學習自覺了、主動了,最大的進步是從不愛課外閱讀到酷愛課外閱讀。記得,有一次寫小練筆,他作為推薦成員上臺說:“……我也能為小組得分了,下次我還要更努力……”
三、品嘗互動甜頭
班級各學習小組的總體學習能力與水平是有差異的,有些問題是自己學習小組的成員不能解決的,這樣使“互動”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紤]到“小班化”教育要“發揮每一個”的特長,于是,我建議:“你們可以拜其他小組的你認為更強的同學為師啊,這樣就變小組互動為班級互動啦!”
于是“生生互動,互為師友”儼然成為班級的一種風氣,當學習上有了不明白的地方,就拿著課本找班上許多優秀的同學來輔導自己的功課;當班會課需要才藝展示時,也請教有專長的同伴進行輔導;更可貴的是,這種風氣可以一致對外,靠著這種“互為師友”的做法,我班在年級組乃至學校組織的多項競賽和活動中獲獎。
例如,胡同學,經常在午休前找李、孔同學輔導自己的學習,剛學完一篇課文,她就一字一句地讓這些小老師來檢查自己的學習是否過關,若有疑難馬上請教解決;丁同學就拜作文寫得好的吳同學和馬同學為師,向他們請教寫作文的方法;趙同學讓張同學做自己的小老師,專門督促自己靜下心來看課外書,終于使他養成了每天午休前鉆到“快樂讀書吧”的良好習慣。
“互為師友”習慣的培養,不僅使后進的學生養成了自覺主動請教他人的良好學習習慣,學習成績有了提高,還使其他同學在學習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己也更加努力了,就怕有愧于“小老師”的稱號。
“互為師友”風氣的形成,使學生之間互幫互助的學習風氣更加濃厚,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每一個學生都找準了自身的閃光點,對自己的長處充滿了信心,鉆研熱情更加高漲,真正體現了“小班化”教育中“每一個”的理念。
1.發揮每一個小組的作用
學習小組成員的編排是按學生學習成績、學習能力的強弱作為依據的,一般采用異質分組。所以保證了每個學習小組有領頭羊,有中堅力量,也不乏后進生。這樣的安排,使“生生互動,互為師友”工作落到實處,能夠讓后進的學生消除學習上的心理障礙,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更有利于后進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2.尊重與信任每一個學生
互動對象由各學習小組來確定,這是教師對學生的信任,相信學生的判斷能力。這也是對每一個學生極大的尊重,維護了他們的自尊心,讓他們感受到小組成員對他們的關心與幫助,從內心產生“我要學”的強烈愿望,使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逐漸被激發,使他們逐漸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使“生生互動”更有成效。
3.依靠每一個學生的力量
生本教育理念中強調“交付”,學生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一定要交付給學生來完成。對于學習互助,學生是有能力做到并做好的,教師只要給予必要的方法指導和及時鼓勵就行。這樣使強者更強,弱者也逐漸變強。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了,那么小組的整體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4.評價每一次合作的成敗
我把“尊重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進步”作為評價合作學習的最終目標和尺度。將個人間的學習競爭變為小組間的學習競爭,以小組總成績作為獎勵的依據,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格局。我有意識強化“合作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及時對整個小組的學習作出鼓勵性評價,讓組內的每一個成員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對于小組所承擔的責任,將壓力變成動力,使小組出現互動、互助、互進的局面,達到學習評價的目的。
5.體現“無為而為”的思想
“無為而為”指的是教育者表面上有形的“無為”,隱含著實質上無形的“有為”。把“生生互動,互為師友”活動放手給學生,表面上看教師沒有直接參與工作,學生在熱火朝天、熱情高漲地學習和生活。實際上教師把自己的工作“隱形化”,在必要的時候做一些必要性的點撥指導,做到“心中有數”,從而獲得事半功倍之效,在最充分利用學生資源的基礎上,最經濟地使用教育力量,這樣,才能把教育集中到最必要的地方去。
印度哲學大師奧修說:“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同樣的道理,當教育適合學生時,學生就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作為“小班化”教育者,我一直追尋:在忘我的時刻,學生的能量就不會被教師的說教所消耗,真正達到投入和著迷的境界。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同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