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求學生能夠“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而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體驗少,自主感悟能力尚未形成,因此他們的語感差,缺乏一定的朗讀技巧。而這些技巧又不能靠簡單的傳授和機械的要求來獲得。因此朗讀指導(dǎo)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針對低年級學生的朗讀實際,應(yīng)重視進行基礎(chǔ)性的朗讀指導(dǎo)。從小學低年級起抓好扎實的朗讀基礎(chǔ),才能逐步提高朗讀水平。
關(guān)鍵詞:小學低年級;朗讀指導(dǎo)策略;聽說能力
一、小學低年級朗讀教學的現(xiàn)狀
1.朗讀時不夠流利,容易出現(xiàn)指讀、回讀、添字、漏字和讀破句現(xiàn)象
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課文《北京》中有這樣一句話:“立交橋的四周有綠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圖案的花壇。”對于低段學生來說,這樣的長句子比較難讀正確,不知道該如何停頓斷句,往往出現(xiàn)讀破句的現(xiàn)象。
2.朗讀時語音語調(diào)錯誤,重音、輕聲(含次輕聲)和兒化音節(jié)不能讀準確,語氣的抑揚升降和語速的快慢緩急不能準確把握
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課文《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中燕子媽媽三次問話和小燕子的三次回答就是很好的朗讀訓(xùn)練點:“你到菜園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樣?”“媽媽,媽媽,冬瓜大,茄子小!”“你能不能再去看看,還有什么不一樣?”“媽媽,媽媽,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可是,你能不能再去仔細看看,它們還有什么不一樣?”“媽媽,媽媽,我發(fā)現(xiàn)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朗讀時不僅要讀準輕聲(看看、茄子、什么、媽媽),更要讀出問句的疑問語氣和感嘆句所表達的驚喜之情。這些,學生往往朗讀不準確。
3.朗讀缺乏語感,拖音現(xiàn)象比較嚴重
輕聲詞“著、了、的……”張口度太大,有些拖沓;停頓不會注意,標點和段落的停頓不夠明顯。特別是在課文齊讀時,這一現(xiàn)象尤其明顯。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課文《小松鼠找花生》的第一句話:“大樹旁邊的地里種了許多花生。”其中“的、了”兩字,學生就很喜歡拖長音讀。至于頓號、逗號、句號等不同標點停頓時間的長短及段與段之間所需要的停頓時間,學生往往不能準確把握。
二、小學低年級朗讀指導(dǎo)策略
1.耳目對話,不斷成熟
不可隨意要求“輕聲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而是要大聲讀、跟我讀。不管是停頓還是重音的學習,對于一個語感尚需提升的低段學生來說,僅憑視覺通道難以達到與文本對話的狀態(tài)。他們要以聽覺通道為中介,在“語言的耳朵”引領(lǐng)下,“語言的眼睛”才會較快地銳利起來,同時“語言的耳朵”也在“語言的眼睛”的對話中,待以不斷成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加以入手:
(1)讀聽順序,講求方法
字詞會讀后讓學生讀聽課文,讀聽順序一二年級應(yīng)該有所不同:一年級學生處于起步階段,我讓他們先聽錄音:一遍聽讀,二遍動口形跟讀,給孩子一種正確的導(dǎo)向,再自讀課文。二年級學生有了一定量的語感積累,我先讓他們自己預(yù)習(鼓勵孩子用自己的真實語調(diào),注重朗讀的個性化):至少讀五遍,并且標上自然段序號。在自己讀得不夠通順的地方標上橫線,再次讀時孩子就會注意這個地方,有意引起自己注意。讀熟練了就擦掉,這對孩子來說是個自我努力不斷取得成功的過程。第二步再讓孩子聽讀:一遍聽讀,二遍動口形跟讀,再自讀課文。
(2)錄音聽讀,熏陶語感
每一冊教材發(fā)下一盤磁帶,我們鼓勵學生在家聽聽錄音。但因為大部分學生缺少一種學習的環(huán)境,效果不是很好。在學校里有濃厚的學習氛圍,會提高效率。聽讀能夠進行正面引領(lǐng),朗讀語感、技巧的熏陶。我們不需要去講什么,熏陶多了,孩子會有一種語感的敏捷性。
(3)教師范讀,示范啟發(fā)
教師的即興范讀,不僅有生動、形象、富有啟發(fā)性的有聲語言,還有目光、姿態(tài)、表情、動作等無聲的體態(tài)語言。教師在范讀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學生,從而使學生和教師一起對朗讀內(nèi)容產(chǎn)生共鳴。這種感染作用是通過播放錄音無法替代的。
教師可以抓住以下教學時機進行范讀:
①揭題后,范讀全文,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并能整體感知課文。
②在學生讀得不到位的時候,通過范讀起糾正作用,引導(dǎo)學生讀出恰當?shù)母星楹驼Z氣。比如在《稱象》的教學過程中,有“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墻,腿像四根柱子。”陳述句,學生容易讀得很平淡。這時教師就要通過范讀,讓學生體會大象的大。再有“曹操問:‘誰有辦法把這頭大象稱一稱?’”學生容易把它當作普通的問句來處理。實則不然,讀課文就要抓住角色的個性化特點。這是大官的話,讀得就要有大官的風范。在這兒,教師的范讀是必不可少的。
③品賞課文時,重點句段需要教師繪聲繪色地范讀。
2.個別朗讀,他生評讀
在朗讀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做到“會讀、會聽、會評”。指名學生進行個別朗讀,成為他生評價的對象。以點及面的做法,讓學生從一位學生的朗讀中體悟出其朗讀的合理或不合理,不僅使雙方對課文加深了理解,還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能力。
3.角色朗讀,分工合作
讓學生按課文中的不同角色,根據(jù)自身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朗讀。讀時,敘述部分可由解說員導(dǎo)讀,也可單獨采用對話式練習。這樣,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張揚個性,不斷入境,讀出自己的感受,因此也百讀不厭,越讀越愛讀。
4.自由朗讀,張揚個性
齊讀是朗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朗讀形式。教師往往會覺得,齊讀更容易出氣氛、出效果,同時也能避免單個學生朗讀膽怯的現(xiàn)象,卻忽視了在“齊讀”中,學生為了追求和其他人的統(tǒng)一,被迫拋棄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我們的課堂,應(yīng)該是一個個性飛揚的課堂。《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我們的閱讀教學,應(yīng)該是注重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的閱讀教學。因此,我們要多給孩子自由朗讀的機會,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體會。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中《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我在指導(dǎo)朗讀時就充分地把握了以上談到的幾點:
指名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
師:你的朗讀,讓老師仿佛覺得你就是這只小白兔。小白兔,你怎么看上去很難受的樣子呀?
生1:因為天氣很悶,我都快喘不過氣來了。
師:哦!原來是這樣呀!你能再讀一讀這句話嗎?(生1再讀。)
誰還愿意來做一做這只小白兔?(生2讀。)
想做小白兔的同學咱們一起試試。(部分齊讀。)
師:這時候……
生:小燕子從它頭上飛過。
師:它會對燕子說什么呢?
生3:燕子,燕子,你為什么飛得這么低呀?
師:你覺得他讀的有什么好的或者不好的地方?
生4:我覺得他讀得不夠大聲。因為課文里說“小白兔大聲喊”。
師:哦!你真會讀課文。那請你來試試吧!(生4讀。)
我們學著他來試一試。(齊讀。)
那他讀的有什么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嗎?
生5:我覺得他讀的時候臉上有很奇怪的表情。
師:你真是一個會觀察的好孩子。咱們一起來帶著奇怪的表情問一問小燕子。(齊讀。)
師:燕子,燕子,你為什么飛得這么低呀?
生答。
同桌分角色朗讀。
指名學生上臺表演,他生讀旁白,指導(dǎo)加上動作。
師生合作表演。指名學生上臺表演。
聽讀過程中的注意點:一是課文的領(lǐng)讀最好不要讓學生來完成。因為畢竟學生的朗讀水平有欠缺,而且跟讀比較累,一累就會拖腔。二是聽讀的過程中最好不要讓孩子發(fā)聲朗讀,因為這樣一開始的時候孩子比較容易來勁,會蓋掉范讀的聲音,但是接下去整篇文章的跟讀會導(dǎo)致孩子疲勞最終引發(fā)拉腔拖調(diào)。
朗讀,作為語文教學的永恒主題,有著非凡的魅力。“以讀為本”已經(jīng)成為語文教師的共識。“鳥欲高飛先振翅”,扎實的朗讀基礎(chǔ)要從小學低年級抓起,持之以恒,必將收獲高水準的朗讀水平。愿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領(lǐng)下,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在回旋著瑯瑯書聲的藝術(shù)天堂。
參考文獻:
[1]王尚文,語文教學對話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江平.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浙江杭州余杭區(qū)喬司中心小學教育集團大井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