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依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利用教材優勢,抓住課堂、課外、生活幾塊陣地。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就要盡量創造生與生、師與生互動的教學情境,努力為學生創設輕松和諧的語言表達環境。此外,組織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渠道。
關鍵詞:語文;語言表達;口語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該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與2001年的課標相比,其中特別突出了“運用”這一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的關鍵詞。如何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培養良好的交際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使其成為真正的社會人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所以,要想搞好口語教學,需要從課堂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了一些具體的探討。
一、依托語文教材,挖掘口語交際話題
語文教學的規律是為了幫助孩子學習語言。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的訓練,首先必須依托語文教材,并把語文教材作為學習的重中之重。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十分重視口語表達,每個單元都設計了口語交際訓練的版塊,其訓練內容富有童趣且貼近兒童生活。
1.利用課文插圖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插圖,直觀形象,生動有趣,能充分激發學生觀察、聯想和表達的興趣。這些插圖不僅濃縮了課文內容,與課文息息相關,而且更能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在課前可以分小組安排學生先按順序、有重點地觀察插圖,再進行說話練習。然后一起對照課文,看課文是如何描寫的,描寫的精彩之處在哪里。課文學習結束后,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插圖不看課文有條理地對課文進行具體復述。
2.學會運用新課文的精彩字詞句
精彩字詞句的積累為語言表達筑造了堅實的基礎。語言學習的規律無外乎多看、多寫、多讀、多說。教師在教授每篇新課文時應當緊扣課文的生字詞,運用各種形象的表達方法,力求幫助學生理解到位,最后在理解的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復述、編故事等,使其熟練地對生字詞進行恰當地掌握,最后達到對這些生字詞句的準確運用。
3.從課文的對話入手
小學語文課文中常有不少的對話段落出現,特別是在童話、寓言、故事等體裁的課文中,這些對話大多直白、精彩、形象,教師在講清課文對話中關鍵詞的真實含義后,在課上可以安排學生對課文的精彩對話進行合作表演模擬,在模擬對話的過程中,學生也就自然能受到典范語言的潛移默化。久而久之,也能形成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
二、創設情境,為口語表達搭建展示舞臺
“情動而辭發”,一定的情境是學生增強生活體驗,激發思維與口語表達的外部條件。小學生本身的年齡特點使他們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教師教學中,應根據新學的課創設多種多樣的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如,辯論賽、成語接龍、接待客人等,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前的幾分鐘時間,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感知和積累,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在真實、有趣的情境中進行交際訓練,從而強化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學會生存”和應變特殊環境的能力。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精心創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使學生在愉悅和輕快的情緒中,依據自身經驗,隨問而思,隨引而發,迅速產生強烈的興趣。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輕松自如的感覺,激起學生交流的欲望,在實踐中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我們的語文口語教學應創設合理的情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三、關注生活,利用一切機會練習口語表達
“把生活搬進課堂”是語文學習提高的又一重要途徑。口語表達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交際,豐富多彩的生活也給口語表達提供了充足的源頭活水。教師應該努力改正語文教學長期以來“重書面,輕口頭”的陋習,要善于捕捉現實生活中的精彩畫面,為學生創設口語表達的情境,利用一切機會,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的訓練。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既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也要讓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實際中發展口語交際能力。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適時引進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進行討論、帶領學生做義工志愿者、積極倡導學生多讀書、讀報等。所以,教師在切實提高課堂教育效能的同時,還應努力拓展日常生活交際的時間和空間,捕捉現實生活的真實情境進行隨機訓練。為學生走上社會之后的學習、工作、交流打下一個較好的基礎。
總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個性以及學習能力方面等的差異,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是一項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我們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討、研究,不斷摸索,總結出科學的、行之有效的訓練學生口語表達的方法、規律,才是對學生最好的負責。
參考文獻:
[1]黃鴻珍.語文新課程下的口語交際訓練.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51).
[2]陳淑敏.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感培養.寧夏教育科研,2010(02).
(作者單位 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