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索發現式教學法以培養學生思考探索能力為主要目標,通過設疑、創設氛圍、引導參與、實踐運用等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善問”“善思”等能力。
關鍵詞:探索發現式教學法;善學課堂;善問;善思;善用
20世紀90年代,由江蘇省特級教師趙清正校長經過潛心研究和實踐總結出來的,以培養學生思考探索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探索發現式教學法,被句容市教育局發文向全市推廣。而我曾經榮幸地成為趙校長的探索發現式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的課題組成員,現在,又在學校“善學”教育理念下,積極參與“善學”課堂的打造,推行“善學”的教學主張。在“善學課堂”中,我們仍然能捕捉到“探索發現式教學法”的教學理念。
探索發現式教學法的教學程序為:(1)鋪墊設疑;(2)探索發現;(3)討論總結;(4)實踐應用。這幾個環節的設計正體現了我們現在提出的“善學”教學主張。它和“善學”的主要特征:“善聽”“善問”“善思”“善用”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
一、鋪墊設疑,營造氛圍,培養學生的“善問”能力
鋪墊就是為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探索發現與獲取新知識而設計的便于學生探索知識的多種情境,為學生探索鋪平道路。
1.善于引導,激發學生的善問意識
我一直教低年級,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我經常在鋪墊設疑階段,通過講故事、猜謎語、操作學具等形式,為學生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在課的開始,就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充分打開思維的閘門。
2.鼓勵質疑,培養學生的善問能力
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會問才會學,積極引導學生質疑問難,不僅能使學生加深理解,也能使學生的創新思維不斷閃現。
記得在教學蘇教版教材第三冊的《確定位置》這一內容時,學校讓我上一節公開課。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幫助學生鞏固對“位置”這一知識的認識,我在試上時,煞費苦心地設計了一個“挖地雷”的游戲,由學生描述地雷的位置,教師在電腦上點擊確認。當電腦上出現地雷爆炸的場景時,學生都鼓掌歡呼起來,唯獨有一個小男孩蹙著眉頭,坐在位置上一聲不響。我敏銳地感覺到這個孩子可能有什么疑問,為了鼓勵孩子們質疑,也為了捕捉課堂上無意生成的教學資源,我問他:“有什么問題嗎?”看他想說又不敢說的樣子,我鼓勵他有問題就大膽地說出來。也許是我的微笑給他鼓足了勇氣,讓他不再膽怯,他終于說出了自己的疑問:“地雷都爆炸了還高興什么呢?”他話音剛落,教室里面的學生和聽課的教師都笑了起來。我沒想到他會提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雖說跟這節課所學的“位置”沒多大關系,卻也是一個值得我反思的問題,礙于后面還有幾個聽課的教師,也為了鼓勵其他學生提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還是表揚了他敢于說出自己的問題的舉動。為了給自己找個臺階下,我告訴他這只是游戲,請他再想想對今天學的確定位置還有什么不懂的。我暗自懊悔不該多此一舉,心想這節課上砸了。沒想到后來評課時,大家還認為這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機智和基本功以及教師自己“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意識。只要教師常為學生創設質疑的環境,允許并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學生的創新思維是可以培養起來,并得到發展的。
二、探索發現,引導參與,培養學生的“善思”能力
筆者認為,探索發現的過程應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事實證明,也只有主動參與,“善思”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養,引導參與可具體落實到以下幾個方面。
1.實際操作,有助于“善思”欲望的激發
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實際操作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感性知識,還能使學生的創新思維不斷閃現。
2.小組討論,有助于“善思”能力的培養
在討論中,學生是以探索者的身份發現一個結論,充滿著無限的喜悅和熱情。通過討論既可以培養學生的互助精神、協作精神,也可以使學生從別人的意見中吸取長處,拓寬自己的思維空間。通過求異與求同,發散與集中思維交替進行探索,培養學生的“善思”能力,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討論總結,實踐運用,發展學生的“善用”能力
討論總結是在學生探索發現的基礎上,學生把獲得的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總結出完整的科學結論。學生對新的認識更加完整、系統,并具有結構性,進而建構了一個新的知識體系。當然,無論是“善問”意識的培養還是“善思”能力和“善用”能力的培養,其前提都是建立在“善聽”的基礎上,教育學生善于傾聽教師的講解,只有做到“善聽”“善問”“善思”“善用”的緊密結合,才能鞏固與加強新形成的數學認知結構,使學生的“善學”能力得到發展,并能夠適應更復雜的數學知識的學習。
(作者單位 江蘇省句容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