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題研究背景
1.國內外對禮儀教育的重視
(1)國際組織關注禮儀文化
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禮儀教育更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如英國、日本都強調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建構與禮儀教育作為學前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2)國家重視禮儀啟蒙養成
中華民族自古就享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講文明、重禮貌、和善待人是我們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中禮儀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表現,還是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必須具備的一種素養和人格能力。
2.對幼兒健康人格形成的認識
(1)幼兒初期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什么是人格,簡單地說,每個人的行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這些特征的總和就是人格,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后天的環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俗話說“三歲看到老”,所以人格培養應從幼兒抓起。幼兒時期是良好人格養成的最佳時機,在這個時期給幼兒良好禮儀的規范和刺激,將為幼兒一生的人格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敏感期適時刺激能促進人格形成
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指出:幼兒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它必須經歷一系列順序不變的階段,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由生物學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期望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展危機敏感期,每一個危機都涉及一個積極的選擇與一個潛在的消極選擇之間的沖突。根據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我們在幼兒人格形成的敏感期,創設良好的禮儀教育氛圍給予適時的刺激,幫助幼兒成功而又合理地解決每個階段的危機或沖突,將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發展。
二、課題研究依據
1.課題界定
禮儀:就是禮節和儀式。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涉及穿著、交往、溝通、情商等內容,是人內在修養和外在素質的具體表現。
禮儀教育:是融合幼兒園主題活動以及豐富多彩的禮儀實踐活動,將禮儀行為養成內容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之中,寓禮儀教育于健康、社會、語言、科學、藝術領域之中,變理性的說教活動為感性的趣味活動,通過讓幼兒親身感知、實踐,逐步培養幼兒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發展。
人格養成:心理學研究指出,人格的養成是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后天的環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們試圖通過良好的禮儀教育,規范幼兒禮儀、教師禮儀、幼兒園禮儀,輻射家庭禮儀、社區禮儀等,逐步培養幼兒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從而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發展。
2.理論支撐
(1)心理學理論
(2)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
(3)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4)《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三、研究目標
1.幼兒禮儀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根據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和學習開展禮儀教育,逐步探索如來園禮儀、來園整理、離園禮儀、洗手禮儀、進餐禮儀、餐后整理、飲水禮儀、運動禮儀、如廁禮儀、如睡禮儀、起床禮儀、學習禮儀、擦汗禮儀、運動后禮儀、整理儀容等一整套禮儀教育內容,通過多種形式禮儀教育活動的開展,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最終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培養和發展。
2.教師禮儀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教師不斷學習、提高,以教師自身的文化底蘊和人格魅力影響幼兒,滲透教師禮儀規范,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業務水平。
除此之外,還要對學生家庭禮儀、社區禮儀、學苑禮儀進行培訓,使學生從小得到更好的發展。
四、研究內容
1.逐步探索幼兒一日活動的禮儀流程
2.挖掘、構建具有愛兒坊特色的禮儀教育實踐體系,包含幼兒禮儀、教師禮儀、學苑禮儀、家庭禮儀、社區禮儀等,開發具有愛兒坊特色的禮儀教育實踐園本課程
3.把發揮和促進幼兒、教師的禮儀發展作為探索禮儀教育的組織和指導方法的基本指導思想,強調幼兒在禮儀教育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4.研究在幼兒一日活動中生成禮儀教育內容及教師組織指導實踐的方法策略等
五、研究策略
研究策略主要從課題研究深化禮儀內涵、一日活動滲透禮儀流程、環境布置彰顯禮儀氛圍、主題活動融合禮儀特色、學苑評比督導禮儀規范、家園合作共筑禮儀習慣、節日活動提升禮儀品質等方面實施。
六、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
2.文獻資料法
3.經驗總結法
4.案例研究法
5.量表測量法
七、研究的保障條件
1.學苑體制保障
愛兒坊幼兒學苑是一所省級示范幼兒園,有健全的課題管理制度和組織機構,園長對教科研課題研究非常重視與支持,使課題的研究經費、時間、物質等各項得到保障。
2.科研師資保障
我園擁有一支較強的課題研究師資力量,全園教師積極參與課題組活動,教師課題研究經驗較豐富,都曾經參與過各級多類課題的實踐探索和研究,課題組成員對禮儀教育有濃厚的興趣,并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習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
3.愛兒坊教育集團的專家精英團隊保障
愛兒坊幼兒學苑加盟于新加坡科思達教育集團,科思達教育集團與北師大教育專家團隊合作。課程顧問團有祝士媛教授、陳實博士、劉文博導等,專家團隊在愛兒坊課程設置中滲透禮儀教育的內涵,著力提升幼兒健康人格的養成。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愛兒坊幼兒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