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古詩教學。小學古詩的教學,對于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視學生的自主性,重視以讀為本,讀中感悟,使學生終身受益。
一、入詩中境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在讀中體會古詩的情感表達,才能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達到對古詩的認知與審美效果。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說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詩通過一定的意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情感。而意境是詩中描繪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只有全方位地沉浸到詩人所描繪的情境中去,才能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變詩境為我境,使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歷其事。
二、品詩中情
文章不是無情物,強烈的情感是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古詩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自己以讀通情,準確地傳情會意;以讀激情,激發其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以讀移情,充分品味洋溢在詩句里的情感,從而與作者的感情共鳴,心靈相通。如,在教學《靜夜思》時讓學生輕聲朗讀,潛心體會如水的月光靜靜地流淌,流淌過床頭,流淌過靜夜,也流淌過旅外游子的心的情景,然后配樂朗讀,引導學生先乘上語言的小舟,進入詩文的語言環境,展開思維的翅膀,出神入化,“神與物游”。學生仿佛和詩人一起進入這明月如霜的晚上,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刻,思鄉的惆悵便漸漸彌漫開來。這樣便切身地體會出詩人當時孤獨的心情和思鄉之情。
三、悟詩中理
教材中,有一些深含哲理而又形象鮮明的古詩,我們稱之為“理趣詩”。這樣的古詩教學,靠抽象的講解、分析是不能讓學生深刻領悟其中的道理的。因此,可通過指導感情朗讀,帶學生賞景、激情、悟理。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作者游園的目的是為了尋春,柴扉緊閉未免讓他失望,但是一枝出墻的紅杏使他領略到了滿園春色,又給他帶來了一份驚喜。短短的四句詩寫出了作者由期望到失望,再到他的期望意外得到滿足而非常得意的心理變化過程,顯得情趣盎然。教學時,先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悟出這樣的道理:這首詩道出了內容與形式、本質與現象之間的關系問題。內容或本質是一定會通過形式或現象反映出來的。最后,再引導學生齊讀全詩,并聯系生活經歷談體會,以進一步深化對這首詩的理解。
古詩教學呼喚朗讀。合理、得法的朗讀方法,猶如一雙巧手撥動著學生的心弦,激活了學生自身的靈性,發掘了學生自身的潛力,又猶如一把利劍楔入古詩的內心,凸現古詩靈魂,重現、還原、放大詩人當時當地的所見、所聞、所感,并使其化作淙淙暖流,流進學生渴求知識的心田。
(作者單位 丁伯贊:安徽省懷寧縣黃墩中心校 江厚軍:安徽省懷寧縣清河中心校 )